返回 电脑版
黄帝内经·素问全文注音-全本注音合集
详细列表
1.《上古天真论》未知-黄帝内经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2.《四气调神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3.《生气通天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

4.《金匮真言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

5.《阴阳应象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

6.《阴阳离合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7.《阴阳别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

8.《六节脏象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9.《五藏生成》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10.《五藏别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谓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

11.《异法方宜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

12.《移精变气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

13.《汤液醪醴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

14.《玉版论要》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

15.《诊要经终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

16.《脉要精微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

17.《平人气象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吸脉四动以上...

18.《玉机真藏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

19.《三部九候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

20.《经脉别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

21.《藏气法时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

22.《宣明五气》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23.《血气形志》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

24.《宝命全形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按《太素》为陈)者,其叶发(按《太素》为落)。病深者,其声哕。...

25.《八正神明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涩的通假字)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26.《离合真邪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此皆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27.《通评虚实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

28.《太阴阳明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

29.《阳明脉解》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

30.《热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

31.《刺热》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

32.《评热病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

33.《逆调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

34.《疟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

35.《刺疟》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

36.《气厥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肝(《太素》、《甲乙经》作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

37.《咳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38.《举痛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

39.《腹中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

40.《刺腰痛》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

41.《风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

42.《痹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

43.《痿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

44.《厥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甲乙经》作走)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

45.《病能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

46.《奇病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甲乙经》、《太素》无此四字,为全...

47.《大奇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甲乙经》作胠)下至小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

48.《脉解》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

49.《刺要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

50.《刺齐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51.《刺禁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刺中脾,...

52.《刺志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

53.《针解》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

54.《长刺节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在头,头疾痛,为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

55.《皮部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

56.《经络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

57.《气穴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末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

58.《气府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旁各一。风府两旁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

59.《骨空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嘻,譩嘻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揄臂...

60.《水热穴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

61.《调经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

62.《缪刺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

63.《四时刺逆从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

64.《标本病传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65.《天元纪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

66.《五运行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耳,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

67.《六微旨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予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68.《气交变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

69.《五常政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

70.《六元正纪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岐伯稽首再...

71.《刺法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

72.《本病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   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   岐伯曰:昭乎问哉!明乎道矣。气交有变,是为天地...

73.《至真要大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

74.《著至教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

75.《示从容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

76.《疏五过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

77.《徵四失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

78.《阴阳类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最贵,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79.《方盛衰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

80.《解精微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

黄帝内经·素问全文注音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