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四时刺逆从论》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四时刺逆从论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僻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四时刺逆从论》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厥阴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
    滑则病狐疝风;
    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
    濇则病少腹积气。
    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
    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隐疹,不足则发生“肺痹”;
    滑则病肺风疝;
    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
    濇则病积、溲血。
    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
    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
    滑则病脾风疝;
    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
    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
    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
    滑则病心风疝;
    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
    濇则病积、时善惊。
    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
    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
    滑则病肾风疝;
    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
    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头顶部疾病。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
    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胁肋满闷,不足则发生“肝痹”;
    滑则病肝风疝;
    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
    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帝曰:
      黄帝说:
    余愿闻其故。
    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
      岐伯说: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冰冻逐渐融化消逝,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
    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
    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僻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帝曰:
      黄帝道:
    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针刺违反了四时而导致气血逆乱是怎样的?
      岐伯曰:
      岐伯说:
    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
    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发生少气无力;
    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
    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发生上气咳喘;
    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
    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着在内,使人发生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
    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
    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
    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不足,使人易于恐惧;
    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
    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
    秋天刺络脉,使人气血内敛而不能外行,因人的阳气不足而嗜卧懒动;
    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于内,使人发生寒战。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
    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发生目视不明;
    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
    冬天刺络脉,则收敛在内的真气外泄,体内血行不畅而生成“大痹”;
    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
    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都将严重地违背四时变化而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
    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反之,则会产生逆乱之气,扰乱人体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
    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是顺应四时而是违背四时变化,从而导致正气逆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相搏了,一定要仔细审察九侯的脉象,这样进行针刺,正气就不会逆乱了,精气也就不会耗散了。
      帝曰:
      黄帝说:
    善。
    讲得好!
    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如果针刺误中了五脏,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噫气;
    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多语;
    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
    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咳嗽;
    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
    刺中肾脏六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喷嚏和哈欠;
    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脾脏十天就要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为吞咽之状等。
    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症状也随所伤之脏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它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图片版
    四时刺逆从论

    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相关作品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方盛衰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

    阴阳类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

    徵四失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

    疏五过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