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奇病论》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奇病论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甲乙经》、《太素》无此四字,为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气之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奇病论》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有的妇女在怀孕九个月时,出现不能说话的症状,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胞之络脉绝也。
    这是因为胞宫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
      帝曰:
      黄帝说:
    何以言之?
    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胞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经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经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
      曰:
      黄帝说:
    治之奈何?
    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无治也,当十月复。
    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
    《刺法》曰:“
    《刺法》上说:“
    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甲乙经》、《太素》无此四字,为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
    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
    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泻法。
    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用泻法则精气耗伤,使胎儿不得保全,胎死腹中后着而不去,独擅腹中,反而给治成疾病了。
      帝曰:
      黄帝说:
    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疾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病名曰息积。
    病名叫“息积”。
    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
    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
    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必须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帝曰:
      黄帝说:
    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人有身体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
    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邪气流溢于大肠,而流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读注,“伏梁”首见篇第四十,此处所论与之无异)。
      帝曰:
      黄帝说:
    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人有尺肤脉搏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此所谓疹筋。
    这就是所谓“疹筋”。
    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帝曰:
      黄帝说:
    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
    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
    名为何病?
    叫做什么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帝曰:
      黄帝说: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
    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
    何以得之?
    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五味入于口,贮藏于胃,脾再将精气输送全身,所以脾失运化,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这是由于过食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胃脘满胀,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日久就会转化成“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帝曰:
      黄帝说:
    有病,口苦取阳陵泉(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口苦者,病名为何?
    有病口中发苦的,这是什么病。
    何以得之?
    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病名曰胆瘅。
    病名叫“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
    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治疗时应取胆经的募穴(日月穴)和俞穴(背部的胆俞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
      黄帝说:
    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有患“癃”(即淋症)者,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
    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
    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
    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脉象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
    其病安在?
    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名为何病?
    叫做什么病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病根在脾脏,热邪炽盛的表现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读注,篇第四十五,专论“厥”,无此症候,结合上文,应定名为“癃厥”为是,),属于不能治的死症。
    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证候。
      帝曰:
      黄帝说:
    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所谓五有余者,五病气之有余也;
    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咽喉与胸膺之间格塞不通、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五种病气有余的证侯。
    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
    所谓“二不足”,就是(患癃厥而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的证候。
    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
      帝曰:
      黄帝说:
    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
    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的名字叫什么?
    安所得之?
    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病名为胎病。
    病的名字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邪气逆于上而不下,精气与邪气相争并聚不散,影响胎儿故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帝曰:
      黄帝说:
    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面目浮肿,像有水状,切按脉搏大而且紧,身体没有痛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的很少,这种病叫什么呢?
      岐伯曰:
      岐伯说:
    病生在肾,名为肾风。
    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
    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如若反复惊悸,导致心气不能恢复而神气消亡,就为死症。
      帝曰:
      黄帝说:
    善。
    说得好!

    图片版
    奇病论

    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相关作品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方盛衰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

    阴阳类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

    徵四失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

    疏五过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