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离合真邪论》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离合真邪论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此皆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离合真邪论》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
    《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
    此皆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胜、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
    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
    取之奈何?
    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
    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
    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
    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
    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
    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
    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扬溢。
    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更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
    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为目的。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帝曰:
      黄帝道:
    不足者补之奈何?
    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
      岐伯曰:
      岐伯说: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指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
    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帝曰:
      黄帝道:
    候气奈何?
    对邪气怎样诊候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时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
      因为真气,就是经脉之气,邪气冲突,真气大虚,这时而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
    其来不可逢。”
    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
    此之谓也。
    就是指此而言。
    故曰:“
    因此:
    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
    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
    故曰:“
    所以说:
    其往不可追。”
    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
    此之谓也。
    就是指此而言。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
    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
    故曰:“
    所以说:
    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
    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
    故曰:“
    所以说:
    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
    此之谓也。
    就是指此而言。
      帝曰:
      黄帝道:
    补泻奈何?
    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此攻邪也。
    应以攻邪为主。
    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
    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
    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
      帝曰:
      黄帝道:
    善。
    讲得好!
    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么怎样诊察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
    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
    故曰:“
    所以说:
    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
    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
    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
    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
    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
    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图片版
    离合真邪论

    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相关作品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方盛衰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

    阴阳类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

    徵四失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

    疏五过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