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血气形志》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血气形志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血气形志》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人体各经脉气血多少,是有一定的正常数量比例的,太阳经脉常多血少气,少阳经脉常少血多气,阳明经脉常多气多血,少阴经脉常少血多气,厥阴经脉常多血少气,太阴经脉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给予正常人的气血数量比例。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当知道了疾病发生在十二经脉的那一条经脉,凡是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就是,(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虚)的气血。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梗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梗与前草梗同样长度。
    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梗的两头,就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用它丈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
    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放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
    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
    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针刺、艾炙的取穴方法。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血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艾炙(祛除血脉中的阻滞病症)。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刮痧(来疏通阻滞的气血)。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膜,治疗时宜用热敷或导引(以解除劳累奔波所生病患)。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
    是谓五形志也。
    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出血气。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
    刺太阳,出血恶气。
    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
    刺少阳,出气恶血。
    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
    刺太阴,出气恶血。
    刺太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
    刺少阴,出气恶血。
    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
    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注释

    〔厥阴〕1:中医学名词。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参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阴阳离合论》。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咳嗽胸闷等。参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中医学名词。六经病之一。厥阴病为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上热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热疼痛,饥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证。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参阅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汉语大词典》
    〔针石〕1:用砭石制成的石针。古代针灸用石针,后世用金针。2:即砭石。形如玉,可以制针灸用的石针。3:比喻摆脱困阨或解除弊病的手段。◎汉桓宽《盐铁论·国病》:〔引〕“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汉语大词典》

      图片版
      血气形志

      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相关作品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方盛衰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

      阴阳类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

      徵四失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

      疏五过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