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针解》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针解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上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蹻足胻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针解》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针刺治疗虚证要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针刺治疗邪气盛满的实证要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血液郁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为使正气实(即补法)应缓慢进针、迅速出针,并在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为使邪气泻应迅速进针、缓慢出针,并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审察疾病的先后(先为本,后为标),是指辨别疾病的演变进程和预后。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辨别疾病的虚与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这是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虚实),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虚实补泻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证。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针刺补泻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泻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泻作用。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针刺实证须用泻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即可出针。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针刺虚证须用补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温热之感时,即可出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经气已经到来,应谨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变更手法。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决定针刺的深浅,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内在外。
    近远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
    针刺虽有深浅之分,但侯气之法都是相同的。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行针时,应似面临深渊、谨防跌落那样小心翼翼。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持针时,手应像握着虎符那样坚定有力。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思想不要分散于其他事情,应该专心致志观察病人,不可左顾右盼。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针刺时要凝神聚气,手法要正确。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下针后,务必注视病人的双目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运行通畅。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说的足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之处。
    所谓跗上者,举膝分易见也。
    所说的跗上穴(即冲阳穴),在足背上,举膝易见之处。
    巨虚者,蹻足胻独陷者。
    巨虚穴,在跷足时小腿外侧肌肉凹陷之处。
    下廉者,陷下者也。
    下廉穴,在小腿外侧肌肉凹陷处的下方。
      帝曰:
      黄帝说:
    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合,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传于后世,作为治病的常法。
      岐伯曰:
      岐伯说:
    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针的式样也是根据其所适应的不同病症制成的,所以有九针之名,(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具体是指)。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人的皮肤在外,庇护全身,与天相应,肌肉柔软安静,如土地厚载万物一样,脉与人身体相应,筋约束周身,人的声音与五音相应,人的脏腑阴阳之气配合犹如六律高低有节,人的牙齿和面目的排列犹如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犹如地上的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所以,九种针法之中,第一是针刺皮肤,第二是针刺肉,第三是针刺经脉,第四是针刺筋膜,第五是针刺骨,第六是针刺调和阴阳,第七是针刺补益精气,第八是针刺驱除风邪,第九是针刺通利九窍,以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间的邪气,这就叫做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有不同的功用和适应证。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人的心愿意向与八风相应,人体之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的发齿耳目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人体阴阳经脉运行气血与大地江河百川相应,肝脏精气通于两目,目又属于九窍,所以肝目与九数相应。

    图片版
    针解

    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相关作品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方盛衰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

    阴阳类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

    徵四失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

    疏五过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