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气厥论》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气厥论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肝(《太素》、《甲乙经》作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故得之气厥也。

    《气厥论》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对曰:
      岐伯说:
    肾移寒于肝(《太素》、《甲乙经》作脾),痈肿、少气。
    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气虚。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脉拘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癫狂和胸中隔塞不畅。
    心移寒于肺,肺消。
    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症。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
    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袋子装水一样,这是水液代谢不正常引发的疾病。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流鼻血。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膈消”(即上消病)。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庢”。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演变为肠澼(暴痢),便容易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胞宫(女子宫、男精囊)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堵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再下行则病发痔疮。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胃移热于胆,也发生食亦病。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酸痛而成为“鼻渊”,鼻渊的症状,是鼻常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两目不明。
      故得之气厥也。
      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动和传变而引起。

    图片版
    气厥论

    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相关作品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方盛衰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

    阴阳类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

    徵四失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

    疏五过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