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题记:
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春,诗人和元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同他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
墙东:指隐居之地。
身:自己。
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风韵犹存”句。
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犹:尚且,还。
伴:陪伴的人。
岂得:怎么能。
可独:哪里止。
长:通“常”,往往,经常。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
池晚莲芳谢,窗秋竹意深。 更无人作伴,唯对一张琴。 ...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