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敦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敦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敦(dūn)
厚道,笃厚:敦朴。敦厚。敦实。
诚心诚意:敦聘。敦请。
督促:“使虞敦匠”。敦劝。敦促。
姓。

敦(duì)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详细意思

>>duì
〈名词〉
(1)古代食器。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礼记·明堂位》
(2)另见dūn
〈形容词〉
(1)(形声。从“攴”,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本义:投掷)
(2)厚道。诚朴宽厚;厚重;笃实
说礼乐而敦诗书。——《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乞言,从求善言,可以为政者,敦使受之。——《诗·行苇·序》郑笺
尽力莫如敦笃。——《左传·成公十三年》
敦祗恭厚。——《韩非子·难言》
乐者敦和。——《礼记·乐记》
乃夫敦乐而无忧。——《礼记·乐记》
敦外亲。——《汉书·鲍宣传》
(3)又如:敦雅(敦厚文雅);敦固(敦厚巩固);敦笃(敦厚笃实);敦勉(敦厚勤勉);敦至(笃实周全);敦善(敦良,敦厚善良)
(4)厚实
使虞敦匠。——《孟子·公孙丑下》。注:“敦匠,厚作棺也。”
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尔雅·释丘》
(5)又如:敦实的身材;敦丘(一层的小山丘);敦崇(结实高大);敦然(粗厚结实);敦密(厚实密致);敦敦实实(身体壮实)
(6)勤勉,专心且刻苦地完成任务
軥录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荀子·荣辱》
(7)又如:敦习(敦学。勤勉学习);敦敦(孜孜不息);敦比(孜孜不息地工作)
(8)友谊深厚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9)又如:敦故(敦旧。亲厚故旧);敦序(亲睦和顺);敦伦(夫妻间的性生活)
(10)丰富,丰厚
敦厐纯固于是乎成。——《国语·周语上》
民生敦厐。——《左传·成公十六年》
(11)又如:敦物(丰富的物产);敦庞(丰厚富足;同“敦厐”)

词性变化


>>dūn
〈动词〉
(1)督促;管理
使虞敦匠事。——《孟子·公孙丑下》
(2)又如:敦逼(催促逼迫);敦率(遵守,恪守);敦比(治理;办理);敦世厉俗(促使世俗风尚纯朴起来)
(3)劝导并勉励
敦众神使式道兮。——《汉书·扬雄传》
(4)又如:敦晓(劝勉开导);敦诱(劝勉诱导);敦教(勉励教诲)
(5)注重。如:敦教(注重礼教);敦友(重视友情)
(6)推崇,崇尚。如:敦乐(崇尚音乐);敦奖(推崇褒扬);敦礼(尊崇礼教);敦本务实(崇尚根本,注重实际)
(7)另见duì

古汉语意思

dūn
①厚。《国语·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敦庞纯固,于是乎成。”《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知道正确的道理而不去实行,即使知识渊博,也一定会处于困境。)
【引】厚道。《韩非子·难言》:“敦祇恭厚。”
【又】注重,推崇。谢朓《赋贫民田》诗:“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
②<动>敦促;督促。《晋书·谢安传》:“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
tún
通“屯”。驻扎。扬雄《甘泉赋》:“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
duì古时盛黍稷的器具。《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
diāo
通“雕”。彩画;刻画。《诗经·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鍭既钧。”
tuán
①团;园。《诗经·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②<形>聚拢的样子。《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敦本】注重根本。本,指农业。
【敦庞】富足。敦厚、淳朴。
【敦序】分其次序而亲重之。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三】【攴部】
   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从攴??聲。都昆切。又,丁回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皆責問之意。邶風。王事敦我。毛曰。敦厚也。按心部惇,厚也。然則凡云敦厚者,皆假敦爲惇。此字本義訓責問。故從攵。誰何見言部。从攴。??聲。都昆切。十三部。


上平十三元·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一队·去声十四愿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473页 第8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dūn][《廣韻》都昆切,平魂,端。]
(1)厚重;笃实。
(2)指使敦厚笃实。
(3)恭谨。参见“敦授”。
(4)亲密;和睦。
(5)厚实。参见“敦脄”。
(6)大;多;深。
(7)盛,茂盛。参见“敦牂”。
(8)崇尚,注重。
(9)勤勉。
(10)劝勉;勉励。
(11)督促。
(12)俗称鸡去势为“敦”。
(13)犹顿。把东西使劲地放下。
(14)犹殿。在最后。
(15)姓。春秋时卫有敦洽。
[②][duī]
[《廣韻》都回切,平灰,端。]
(1)治理,管理。
(2)投掷;捶击。
(3)独处貌。
(4)比试。
[③][duì]
[《集韻》都内切,去隊,端。]
(1)古代食器。用以盛黍、稷、稻、粱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提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指形制较大的酒器。
(3)通“憝”。怨恨,怨怒。
[④][dùn]
[《廣韻》都困切,去慁,端。]
(1)竖。
(2)同“墩”。土堆。
(3)指形状似土堆的东西。
[⑤][dùn]
[《集韻》杜本切,上混,定。]
见“敦5然”。
[⑥][tún]
[《集韻》徒渾切,平魂,定。]
通“屯2”。
(1)布陈,屯聚。
(2)古时军伍编制单位。参见“敦6長”。
[⑦][tuán]
[《廣韻》度官切,平桓,定。]
(1)聚拢貌。
(2)谓聚拢。
(3)通“團”。圆形。参见“敦7瓜”。
[⑧][diāo]
[《集韻》丁聊切,平蕭,端。]
通“雕1”。
雕画,文饰。参见“敦8弓”、“敦8琢”。
[⑨][dào]
[《集韻》大到切,去号,定。]
覆盖。
敦A[zhǔn]
(1)量器名。
(2)指长度单位。
敦A[zhǔn]
(1)量器名。
(2)指长度单位。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3册,第36部,攴部,45,[ 故训彙纂 ]:967|1045.9,[ 说文解字 ]:编号2029,第03卷下,攴部第45字,[ 康熙字典 ]:页473第08,[ 汉语字典 ]:卷2页1468第01,[ 辞 海 ]:卷6页0620第2,
相关词语
敦字图片
敦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敦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