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赋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赋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赋(賦)fù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古同“敷”,铺陈,分布。

详细意思

>>賦fù
〈动词〉
(1)(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同本义
赋,敛也。——《说文》
赋,税也。——《广雅》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4)缴纳赋税
讼者平,赋者均。——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5)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6)给予;授予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7)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8)做诗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王勃《滕王阁序》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诵读;吟咏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11)陈述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姜夔《扬州慢》
(12)通“敷”。颁布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13)又
赋政于外。

词性变化


>>賦fù
〈名词〉
(1)田赋;赋税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薄赋敛,广畜积。——汉·晁错《论贵粟疏》
(2)又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4)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5)徭役;兵役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6)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7)生成的资质。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8)兵,军队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9)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10)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作《怀沙》之赋。——汉·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11)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辞赋和歌曲);赋颂(赋和颂。两种文体)

古汉语意思


①<名>赋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动>征收赋税。《捕蛇者说》:“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③<名>兵赋,向居民征集的兵甲车马等,又指士兵、军队。《左传·成公二年》:“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④<动>陈述;表达。《扬州慢》:“青楼好梦,难赋情深。”
⑤<动>吟诵。《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⑥<动>赋诗。《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⑦<动>创作。《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⑧<名>文本的一种,多铺陈,富辞藻用韵,但句式近于散文。《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六】【貝部】
   斂也。从貝武聲。方遇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斂也。周禮大宰。以九賦斂財賄。斂之曰賦。班之亦曰賦。經傳中凡言以物班布與人曰賦。从貝。武聲。方遇切。五部。


去声七遇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1210页 第003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fù]
[《廣韻》方遇切,去遇,非。]
“赋1”的繁体字。
(1)田地税。泛指赋税。
(2)徭役;兵役。
(3)指服役。
(4)兵,军队。
(5)征收或缴纳赋税。
(6)授,给与。
(7)天资;天赋。
(8)贡士。古代向朝廷推举人才。语出《汉书·晁错传》:“今臣窋等乃以臣錯充賦,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颜师古注:“如淳曰:'猶言備數也。'臣瓚曰:'充賦,此錯之謙也,云如賦謂也。'”
(9)贡品。
(10)吟诵或创作诗歌。
(11)《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
(12)文体名。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讲究词藻、对偶、用韵。最早以“赋”名篇的为战国荀况,今实存《礼赋》、《知赋》等五篇。后盛行于汉、魏、六朝。
(13)通“敷”。铺展;分布。
(14)通“敷”。颁布;颁行。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故训彙纂 ]:2188|2266.1,[ 康熙字典 ]:页1213第21,
相关词语
赋字图片
赋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赋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