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祭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祭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祭(jì)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祭(zhài)
姓。

详细意思

>>
〈动词〉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
(2)同本义
祭,祀也。——《说文》
祭之为言索也。——《说苑·权谋》
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公羊传·桓公八年》注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论语·乡党》
以灵鼓鼓社祭。——《周礼·地官》
(3)又如:公祭死难烈士;主祭;陪祭;祭扫(祭祀并扫墓)
(4)使用,旧小说中谓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如:祭起一件法宝来
(5)另见zhài
〈名词〉
(1)姓
(2)另见jì

古汉语意思


①<动>祭祀;祭奠。用一定的仪式来祀神、供祖或对死者表示悼念、敬意。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②<动>旧小说中谓念咒施放法宝为祭。《封神演义》:“今晚初更,各将异宝祭于空中。”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一】【示部】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子例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祭祀也。統言則祭祀不別也。从示。?手持肉。此合三字?意也。子例切。十五部。


去声八霁·去声十卦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843页 第7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jì]
[《廣韻》子例切,去祭,精。]
(1)祭祀。对陈物供奉神鬼祖先的通称。
(2)祭奠。以仪式追悼死者。
(3)杀。参见“祭獸”。
(4)犹供奉。
(5)小说中谓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亦泛指施放;使用。
[②][zhài]
[《廣韻》側界切,去怪,莊。]
(1)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原为畿内之国,后东迁,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北。
(2)姓。东汉有祭遵。见《後汉书》本传。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1册,第3部,示部,21,[ 故训彙纂 ]:1603|1681.3,[ 说文解字 ]:编号0030,第01卷上,示部第21字,[ 康熙字典 ]:页843第07,
相关词语
祭字图片
祭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祭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