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寇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寇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寇(kòu)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寇。贼寇。
侵略者来侵犯:寇边。
姓。

详细意思

>>kòu
〈动词〉
(1)(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2)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资治通鉴》
(3)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词性变化


>>kòu
〈名词〉
(1)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姓

古汉语意思

kòu
①<名>强盗;盗匪。《荀子·王制》:“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
②<名>入侵者;来犯者;敌人。《殽之战》:“堕军实而长寇仇。”
③<动>入侵;侵犯。《公输》:“然臣弟子……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三】【攴部】
   暴也。从攴从完。苦候切〖注〗徐鍇曰:“當其完聚而欲寇之。”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暴也。暴當是夲部之?。暴疾之字引伸爲 * 也。从攴完。此與敗賊同意。苦??切。四部。


去声二十六宥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288页 第15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kòu]
[《廣韻》苦候切,去候,溪。]
亦作“冦1”。亦作“宼1”。亦作“窛1”。
(1)暴乱;为害。
(2)劫掠。
(3)盗匪。群行劫掠者。
(4)引申指物之繁多。
(5)侵略;侵犯。
(6)侵略者;敌人。
(7)姓。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3册,第36部,攴部,49,[ 故训彙纂 ]:580|0658.3,[ 说文解字 ]:编号2033,第03卷下,攴部第49字,[ 康熙字典 ]:页288第15,[ 汉语字典 ]:卷2页0936第07,[ 辞 海 ]:卷4页2460第1,
相关词语
寇字图片
寇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寇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