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乾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乾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乾(qián)
八卦之一,代表天:乾坤(“坤”,代表地)。
旧时称男性的:乾造。乾宅。


乾(gān)
见“干1”⑨乾??。

详细意思

>>qián
〈名词〉
(1)八卦的首卦;天
达于上者谓之乾。凡上达者莫若气,天为积气,故乾为天。——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乾,天也。——《易·说卦传》
乾,阳物也。——《易·系辞传》
乾刚坤柔。——《易·杂卦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易·说卦》
(2)又如:乾方(天方);乾元(天);乾施(上天的施予);乾首(天的高处);乾刚(天道刚健);乾象(天象);乾启(上天的启示);乾钧(天钧,北极之地,泛指北方);乾道(天道)
(3)指君主。如:乾化(帝王的教化);乾心(帝心);乾居(帝王);乾符(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
(4)太阳。如:乾晖(阳光);乾曜(太阳)
(5)代表西北方。如:乾冈(西北方位的山冈);乾风(西北风);乾雷(西北方的响雷)
(6)代表男性。如:旧时婚姻中称男方为“乾造”,男家为“乾宅”
(7)姓
(8)另见gān

古汉语意思

qián
<名>八卦之一,代表天。《周易·说卦》:“乾,天也。”
【乾坤】乾和坤都是卦名二字连用指天地。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十四】【乙部】
   上出也。从乙。乙,物之達也。倝聲。??,籒文乾。渠焉切。又,古寒切〖注〗漧、??,古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上出也。此乾字之本義也。自有文字以後。乃用爲卦名。而孔子釋之曰。健也。健之義生於上出。上出爲乾。 * 則爲溼。故乾與溼相對。俗別其音。古無是也。从乙。乙,物之??也。釋从乙之恉。物??則上出矣。倝聲。倝者,日始出光倝倝也。然則形聲中有會意焉。渠焉切。又古寒切。十四部。??,籒文乾。??葢籒文倝,故籒文朝,籒文乾皆从之。〖注〗漧,??,古文。


上平十四寒·下平一先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84页 第25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gān][《廣韻》古寒切,平寒,見。]
亦作“乹1”。亦作“亁1”。亦作“漧1”。“干4”的繁体字。
(1)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使失去水分。
(2)不用水的。见“乾洗”、“乾浴”。
(3)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如饼干、葡萄干。
(4)空虚;竭尽。
(5)徒然,白白地。
(6)没来由。
(7)有名无实的;名义上的。
(8)形容声音清脆响亮。
(9)书法用语。谓行墨失去光泽。
(10)方言。当面说气话使人难堪。
(11)方言。慢待,冷落。
[②][qián]
[《廣韻》渠焉切,平仙,羣。]
亦作“乹2”。
(1)《易》卦名。八卦之一;又,六十四卦之一。
(2)阳。与“坤”相对。
(3)指天。
(4)指日,太阳。见“乾2曜”、“乾2坤”。
(5)指君王。
(6)指君位。
(7)指父亲。
(8)指丈夫。见“乾2綱”。
(9)指男性。
(10)刚健;自强不息。
(11)指马。
(12)指西北方位。
(13)指午后八至十时。
(14)姓。唐有乾彦思。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10册,第45部,乙部,2,[ 故训彙纂 ]:49|0127.2,[ 说文解字 ]:编号9692,第14卷下,乙部第2字,[ 康熙字典 ]:页84第25,[ 汉语字典 ]:卷1页0056第10,[ 辞 海 ]:卷5页6202第,
相关词语
乾字图片
乾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乾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