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意思 | 莎 |
详细意思 |
>>莎shā 词性变化 >>莎suō |
古汉语意思 | - |
古代典籍 |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一】【艸部】莎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鎬矦也。夏小正。正月緹縞。縞也者,莎隨也。緹也者,其實也。先言緹而後言縞者,何也。緹先見者也。釋艸。薃矦,莎。其實媞。按縞薃鎬同字。許讀爾雅鎬矦爲句。鎬矦雙聲。莎隨?韵。皆絫呼也。單呼則曰縞,曰莎。其根卽今香附子。从艸。沙聲。穌禾切。十七部。籒文作??。漢書地理志題。省水從尐。尐與少同也。俗誤作芯。 下平五歌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1033页 第32字 |
汉语词典 |
汉语字典解释: [①][suō] |
字典出处 |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1册,第14部,艸部,397,[ 故训彙纂 ]:1938|2016.10,[ 说文解字 ]:编号0638,第01卷下,艸部第397字,[ 康熙字典 ]:页1033第32, |
相关词语 | 莎草: 1.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