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绥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绥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绥(綏)suí
安抚:绥抚。绥远。绥集(安抚和笼络)。绥靖(安抚使平静)。
安好:顺颂台绥(旧时书信用语)。
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详细意思

>>綏suí
〈名词〉
(1)(会意。从糸(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2)同本义
绥,车中把也。——《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上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绥江。在福建省西部
(6)旧绥远省略称。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绥州,古州名。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词性变化


>>綏suí
〈动词〉
(1)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
时军司马班超留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2)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3)临阵退军,向后撤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4)制止;止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綏suí
〈形容词〉
(1)舒缓的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2)平安;安好;安泰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

古汉语意思

suí
①<名>车上的绳子,登车时作拉手用。《庄子·让王》:“王子叜援绥登车。”
②<动>安;安抚。《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思靖百姓,惧未能绥。”
③<动>临阵退却。曹操《败军令》:“将军死绥。”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十三】【糸部】
   車中把也。从糸从妥。息遺切〖注〗徐鍇曰:“禮:升車必正立,執綏所以安也。當从爪从安省。《說文》無妥字。”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車中靶也。靶各本作把。玉篇作車中靶也。廣韵引說文同。按靶是,把非。靶者,轡也。轡在車前。而綏則系於車中。御者執以授登車者。故别之曰車中靶也。少儀曰。車則脱綏。執以將命。綏本系於車中,故可脱。郭璞注子虛賦曰。綏,所執以登車。論語曰。??車必正立執綏。周生烈曰。正立執綏,所以爲安。按引申爲凡安之偁。从糸。妥聲。聲字各本無。今補。妥字見禮經,小雅。許偶遺之。今巳補於女部。毛公曰。妥,安坐也。綏以妥會意。卽以妥形聲。古音在十七部。今音息遺切。


上平四支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925页 第017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suí][suī]
[《廣韻》息遺切,平脂,心。]
亦作“娞2”。“绥1”的繁体字。
(1)挽以登车的绳索。
(2)安;安抚。
(3)缚系。
(4)告。
(5)退军。
(6)止住。
(7)祭名。参见“綏祭”。
(8)旧绥远省略称。1954年撤销,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②][tuǒ]
[《集韻》吐火切,上果,透。]
“绥2”的繁体字。通“妥1”。
下垂。
[③][ruí]
[《集韻》儒隹切,平脂,日。]
通“緌1”。“绥3”的繁体字。
古代旌旗的一种。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故训彙纂 ]:1743|1821.6,[ 康熙字典 ]:页944第25,
相关词语
绥字图片
绥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绥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