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相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相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相(xiāng)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相识。相传(chu俷)。相符。相继。相间(ji刵)。相形见绌。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相信。相烦。相问。
亲自看(是否中意):相亲。相中(zh恘g)。
姓。

相(xiàng)
容貌,样子:相貌。照相。凶相。可怜相。
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
察看,判断:相面。相术(指观察相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相。宰相。首相。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相态。水蒸气、水、冰是三个相。
作正弦变化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状态可用一个数值来确定,这种数值称“相位”。亦称“相角”。
姓。

详细意思

>>xiāng
〈副词〉
(1)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文天祥《

古汉语意思

xiàng
①<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
②<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③<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⑤<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又】<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
⑥<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xiāng
①<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③<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相与】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结交。
【相得】关系融洽。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四】【目部】
   省視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詩》曰:“相鼠有皮。”息良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省視也。釋詁,毛傳皆云相視也。此別之云省視。謂察視也。从目木。會意。息良切。十部。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則爲相瞽之相。古無平去之別也。旱麓,桑柔毛傳云。相,質也。質謂物之質與物相接者也。此亦引伸之義。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此引易說从目木之意也。目所視多矣。而从木者,地上可觀者莫如木也。五行志曰。說曰。木,東方也。於易,地上之木爲觀。顏云。坤下巽上,觀。巽爲木。故云地上之木。許葢引易觀卦說也。此引經說字形之例。詩曰。相鼠有皮。庸風文。


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800页 第18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xiāng]
[《廣韻》息良切,平陽,心。]
(1)交互;互相;共同。
(2)递相;先后。
(3)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4)质地;实质。
(5)相差。
(6)通“鑲”。参见“相嵌”。
(7)姓。晋有相龙。见《晋书·五行志上》。
[②][xiàng]
[《廣韻》息亮切,去漾,心。]
(1)看,观察。
(2)旧时迷信,用观察面貌、形体来推测人的命运。
(3)旧时迷信,以“拆字法”推测人之休咎。
(4)辅助;佑助。
(5)导引盲者的人。
(6)古官名。百官之长。后通称宰相。
(7)古官名。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
(8)使为相。
(9)随从。
(10)赞礼者。
(11)指妻。
(12)选择。
(13)治理。
(14)相貌;模样。
(15)指照片。
(16)舂谷时的号子声。
(17)古乐器名。
(18)琵琶颈部所镶的四块或六块山状物。以象牙、牛角或红木制成,用来确定音位。
(19)农历七月的别称。
(20)星名。
(21)古城名。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又名亶甲城。
(22)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的外观形状。
(23)姓。晋有相云。见《晋书·姚兴载记上》。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3册,第43部,目部,67,[ 故训彙纂 ]:1544|1622.6,[ 说文解字 ]:编号2152,第04卷上,目部第67字,[ 康熙字典 ]:页800第18,
相关词语 相与

①偕同;一起:卒相与欢|疑义相与析。
②相互:相与悖谬|相与恐惧讹言。
③相处;交往:相与甚厚。


相风

1.观测风向。亦以称观测风向的仪器。常用作仪仗。


相字图片
相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相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