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意思 | 草(cǎo) |
详细意思 |
>>草艸cǎo 词性变化 >>草cǎo |
古汉语意思 |
cǎo |
古代典籍 |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一】【艸部】草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草??,逗。櫟實也。一曰象斗。木部。栩??也。其皁一曰樣。又曰。??,栩也。又曰。樣,栩實也。按此言櫟者,卽栩也。陸璣云。栩今柞櫟也。徐州人謂櫟爲杼。或謂之栩。其子爲皁。或言皁斗。其殻爲汁。可以染皁。今京洛及河内多言杼汁。或云橡斗。按草斗之字俗作皁,作皂。於六書不可通。象斗字當從木部作樣。俗作橡。从艸。早聲。自??切。古音在三部。周禮大司徒。其植物宜早物。假借早晚字爲之。籒文作??。 上声十九皓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1030页 第17字 |
汉语词典 |
汉语字典解释: [①][cǎo] |
字典出处 |
字典出处:[ 古文字诂林 ]:01册,第14部,艸部,438,[ 故训彙纂 ]:1926|2004.6,[ 说文解字 ]:编号0679,第01卷下,艸部第438字,[ 康熙字典 ]:页1030第17, |
相关词语 | 莎草: 1.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