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触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触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触(觸)chù
抵、顶:抵触。“羝羊触藩,赢其角”。
碰,撞:触礁。触电。触动。触摸。触发。触犯。触怒。
遇着:接触。触觉(ju?)。触目惊心。触角(ji僶)。触景生情。触类旁通。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触。忽有所触。

详细意思

>>觸chù
〈动词〉
(1)(形声。从角,蜀声。本义:以角撞物)
(2)用角抵人或物
触,牴也。——《说文》
兽穷则触。——《新序杂事》
触槐而死。——《左传》
羝羊触藩。——《易·大壮》
(3)又如:触藩(以角触撞藩篱);触藩羝羊(公羊抵触藩篱,角被挂,无法摆脱很焦急)
(4)撞,碰
手之所触。——《庄子·养生主》
(5)又如:触损(伤害);触抵(抵触顶撞);触搏(撞击)
(6)接触。如:触物(接触景物、事物);触桶(便桶);触冒(接触,冒着)
(7)遇到;遭受
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8)又如:触受(触及,遭受);触值(遭遇);触祸(遭受祸殃)
(9)触动。如:触情(因遇到外物而兴起的感情或感想);触兴(遇到外物而兴起感想)
(10)干犯,冒犯
去礼义,触刑法。——《汉书·元帝纪》
(11)又如:触突(触犯;刺激);触抵(触犯罪过);触冒(冒犯,冲犯)

词性变化


>>觸chù
〈名词〉
(1)佛家语。与色、声、香、味、法合称“六尘”
人之嗜欲,著于声、色、香、味、触、法,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章炳麟《菌说》
(2)姓

古汉语意思

chù
①<动>本为用角顶,
【引】顶、撞。《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共工头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②<动>接触,触及。《疱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捕蛇者说》:“触草木,尽死。”
③<动>触犯,冒犯。《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汉书·元帝纪》:“去礼义,触刑法,岂不哀哉!”
④<动>触引;引起。《易·系辞》:“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触谏】犯颜强谏。《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兮,反蒙辜而被疑。”
【触目】目光所及。
【触突】1.突击,奔窜冲突。2.冒犯,触犯。
【触网】犯法。
【触忤】冒犯。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剑南春色还无赖,触愁人到酒边。”
【触兴】犹“即兴”。随感起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致情,因变取会。”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四】【角部】
   抵也。从角蜀聲。尺玉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牴也。牛部曰。牴,觸也。从角。蜀聲。尺玉切。三部。


入声二沃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1143页 第2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chù][《廣韻》尺玉切,入燭,昌。]
“1”的今字。“触1”的繁体字。
(1)用角顶物。
(2)撞,碰。
(3)接触。
(4)遇到;遭受。
(5)触动;引起。
(6)触犯,冒犯。
(7)距离。
(8)佛教语。六尘之一,即身根所生之感受。
(9)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参见“觸蠻”。
(10)通“濁”。
(11)姓。战国赵有触龙。见《史记·赵世家》。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故训彙纂 ]:2099|2177.6,[ 康熙字典 ]:页1143第02,
相关词语
触字图片
触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触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