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蛮字的意思及解释

拼音及读音 意思解释
蛮的拼音读音及基本信息
字义意思

蛮(蠻)mán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h坣g)。蛮不讲理。
愣,强悍:一味蛮干。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
方言,相当于“很”:蛮好。

详细意思

>>蠻mán
〈名词〉
(1)(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2)同本义
蛮,南蛮也。——《说文》
蛮畿。——《周礼·大司马》
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三百里蛮。——《书·禹贡》
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
蛮夷要服。——《国语·周语》
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
(3)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蛮烟(南方蛮地的瘴烟)
(4)对奴婢的贱称。如:蛮秫秫(对男子的贱称);蛮童(南方的童仆)

词性变化


>>蠻mán
〈形容词〉
粗野,没开化。如:蛮法(不讲理的样子);蛮话(横蛮的话);蛮气(粗犷悍勇的风气);蛮性子(脾气粗暴);蛮不讲理(横蛮不讲道理)
>>蠻mán
〈副词〉
〈方〉∶很,颇。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

古汉语意思

mán
<名>我国古代对南部民族的称呼。如“南蛮”。
【引】南;南方。曹操《朔风》:“思彼蛮方。”泛指少数民族。如“北蛮”。
【蛮荒】边远地区。

古代典籍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

【卷十三】【虫部】
   南蠻,蛇穜。从虫?聲。莫還切


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版本:

東南越。釋名曰。越,夷蠻之國也。度越禮義。無所拘也。職方氏。七閩。鄭司農曰。南方曰蠻。後鄭曰。閩,蠻之别也。引國語閩芈蠻矣。它穜。从虫。門聲。武巾切。古音在十三部。月令注叚爲?字。


上平十五删 在康熙字典位置:《康熙字典》第1083页 第10字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解释:

[①][mán]
[《廣韻》莫還切,平删,明。]
“蛮1”的繁体字。
(1)荒野遥远,不设法制的地方。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2)古代亦指国外。参见“蠻舶”、“蠻船”。
(3)粗野;强悍。
(4)指南方口音,不易听懂。
(5)奴婢。
(6)方言。副词。很;满;挺。
(7)唐诗人白居易妾小蛮的简称。小蛮细腰善舞,后因借指舞伎。
(8)我国古代部落名。参见“蠻子”、“蠻氏”。
(9)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
(10)水兽名。
(11)水名。
(12)姓。见《通志·氏族略二》。

字典出处
字典出处:[ 故训彙纂 ]:2039|2117.6,[ 康熙字典 ]:页1083第10,
相关词语
蛮字图片
蛮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蛮字在康熙字典的位置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