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耳,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帝曰:予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逢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黄帝坐在宣明正教的明堂里,开始厘正天之纲纪,面对八方目极之所在,考校建立阴阳五行运行的常理。
请天师而问之曰:
向天师岐伯请问到:
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
在以前的医论中曾经言道,天地的动静,是以自然界中变化莫测的物象为纲纪。
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阴阳升降,是以寒暑的更换显示它的征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耳,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我也听先生讲过五运的规律,先生所讲的仅是五运之气各主一年,关于从甲子年开始定六十年运气的问题,我又与鬼叟区做了进一步地讨论。
鬼臾区曰:“
鬼叟区说:“
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土运主甲已年,金运主乙庚年,水运主丙辛年,木运主丁壬年,火运主戊癸年。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
子午年是少阴司天。
丑未之上,太阴主之;
丑未年是太阴司天。
寅申之上,少阳主之;
寅申年是少阳司天。
卯酉之上,阳明主之;
卯酉年阳明司天。
辰戌之上,太阳主之;
辰戌年是太阳司天。
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巳亥年是厥阴司天。”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这些,与你以前所论的阴阳不怎么符合,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是明道也。
(鬼叟区所阐明的是)通常的道理。
此天地之阴阳也。
这里指的是天地运气的阴阳变化。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
我所说的阴阳之数,是可以数的,是人身体中的阴阳。
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
所以相符合的,是可以数得出的阴阳之数。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至于(天地运气的)阴阳的变化,可以从十而推演至百,可以从千而推演至万。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所以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能用数字去类推,只能从自然万象的变化中去推求。
帝曰:
黄帝说:
愿闻其所始也。
我想听听运气学说是怎样创始的。
岐伯曰:
岐伯说:
昭乎哉问也!
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的啊!
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我曾看到《太始天元册》文记载,红色的天气,经过牛、女二宿及西北方的戊分,黄色的天气,经过心、尾二宿及东南方的己分,青色的天气,经过危、室二宿与柳、鬼二宿之间,白色的天气,经过亢、氐二宿与昴、毕二宿之间,黑色的天气,经过张、翼二宿与娄、胃二宿之间。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所谓,戊分即奎、壁二宿所在处(称为“天门”),己分即角、轸二宿所在处(称为“地户”),所以是天地阴阳的门户。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这是推演气候的开始,自然规律的所在,不可以不通。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在《天元纪大论》中曾说,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阴阳的道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岐伯曰:
岐伯说:
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这里所说的“上下”(读注,上,指的是主管上半年的运气,也即为“司天”之气,下,指的是主管下半年的运气,也即为“在泉”之气,)指的是,从该年的司天、在泉,以见阴阳所在的位置。
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
所说的“左右”指的是,司天的左、右间气,凡是,厥阴司天,左间气是少阴,右间气是太阳。
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
少阴司天,左间气是太阴,右间气是厥阴。
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
太阴司天,左间气是少阳,右间气是少阴。
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
少阳司天,左间气是阳明,右间气是太阴。
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
阳明司天,左间气是太阳,右间气是少阳。
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
太阳司天,左间气是厥阴,右间气是阳明。
所谓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见也。
这里说的左右,是面向北方所见的位置。
帝曰:
黄帝说:
何谓下?
什么叫做“在泉”?
岐伯曰:
岐伯说:
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
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在泉的左间气是阳明,右间气是太阴。
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
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在泉的左间气是太阳,右间气是少阳。
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
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在泉的左间气是厥阴,右间气是阳明。
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
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在泉的左间气是少阴,右间气是太阳。
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
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在泉的左间气是太阴,右间气是厥阴。
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
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在泉的左间气是少阳,右间气是少阴。
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这里所说的左右,是面向南方所见的位置。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客气和主气互相交感,客、主之六气互相加临,若客、主之气相得的就属平和,不相得的就要生病。
帝曰:
黄帝说:
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若客、主之气相得而生病,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气相得,指的是客气生主气,若主气生客气,是上下颠倒,叫做)以下临上,属于不当其位(,所以也要生病)。
帝曰:
黄帝说:
动静何如?
天地的动静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天在上(司天之气),自东而西是向右运行,地在下(在泉之气),自西而东是向左运行,左行和右行,当一年的时间,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其余数四分之一度,而复会于原来的位置。
帝曰:
黄帝说:
予闻鬼臾区曰:“
我听到鬼臾区说:“
应地者静。”
应地之气是静止而不动的”。
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
现在先生乃说,“地气向左运行”,不明白你的意思。
愿闻何以生之乎?
我想听听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
岐伯说:
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天地的运动和静止,五行的递迁和往复,鬼臾区虽然知道了天的运行情况,但是没有全面的了解。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
关于天地变化的相互作用,天显示的是日月二十八宿等星象,地生成了有形的物质,七星围绕在苍穹之中,五行附着在大地之上。
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
所以,大地承载各类有形的物质,苍穹散布日月五星的精气。
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就像树根与枝叶的关系。
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仰望天象,虽然距离很远,(但通过对地之形质的观察。
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仍然可以知晓它们的情况。
帝曰:
黄帝说:
地之为下否乎?
大地是不是在苍穹的下面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应该说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苍穹的中间。
帝曰:
黄帝说:
凭乎?
它在苍穹中间依靠的是什么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大气举之也。
是苍穹的大气把它举升起来的。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动荡,湿气使它滋润,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
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寒暑湿燥风火六气下临于大地,由于它感受了六气的影响而化生出万物。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
帝曰:
黄帝说:
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司天在泉之气,对人的影响,从脉上怎样诊候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
司天在泉之气,胜气和复气的发作,不表现于脉诊上。
《脉法》曰:“
《脉法》上说:“
天地之变,无以脉诊。”
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不能根据脉象进行诊察。”
此之谓也。
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
黄帝说:
间气何如?
间气的反应怎样呢?
岐伯曰:
岐伯说:
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可以随着每年间气应于左、右手的脉搏去测知。
帝曰:
黄帝说:
期之奈何?
怎样测知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从其气则和,逢其气则病。
脉气与岁气相应的就平和,脉气与岁气相违的就生病。
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
相应之脉不当其位而见于他位的要生病,左、右脉互移其位的要生病,相应之脉位反见于克贼脉象的则病情危重,两手尺脉和寸脉相反的就要死亡,左、右手阴阳互相交见的也要死亡。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首先要确立每年的运气,以测知岁气与脉象相应的正常情况,明确左、右间气应当出现的位置,然后才可以预测人的生死和病情的逆顺。
帝曰:
黄帝说:
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与人体是怎样应和的呢?
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对于万物的生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使木类生长,木气生酸味,酸味滋养肝脏,肝滋养筋膜,肝气输于筋膜,其气又能滋养心脏。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六气,在太空深远无边,在人为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生化然后能生成五味,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成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生成变化莫测的神,变化而生成万物之气机。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神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风,在地应在木,在人体应在筋,在气应在柔和,在脏应在肝。
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
其性为温暖,其德为平和,其功用为动,其色为青,其生化为繁荣,其虫为毛虫,其政为升散,其令为宣布舒发,其变动为摧折败坏,其灾为陨落,其味为酸,其情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
怒能伤肝,悲哀能抑制怒气。
风伤肝,燥胜风;
风气能伤肝,燥气能克制风气。
酸伤筋,辛胜酸。
酸味能伤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南方(应夏而)生热,热盛则生火,火气能生苦味,苦味入心,滋养心脏,心能生血,心气通过血以滋养脾脏。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在热,在地应在火,在人体应在脉,在气应在阳气生长,在脏应在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
其性为暑热,其德为显现物象,其功用为躁动,其色为赤,其生化为茂盛,其虫为羽虫,其政为明显,其令为热盛,其变动为炎热灼烁,其灾为热灼焚烧,其味为苦,其情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
喜能伤心,恐惧能抑制喜气。
热伤气,寒胜热;
热能伤气,寒能克制热气。
苦伤气,咸胜苦。
苦味能伤气,咸味能克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生甘味,甘味入脾,能滋养脾脏,脾能滋养肌肉,脾气通过肌肉而滋养肺脏。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湿,在地应于土,在人体应于肉,在气应于物体充盈,在脏应于脾。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其性安静能兼化万物,其德为濡润,其功用为生化,其色黄,其生化为万物盈满,其虫为倮虫,其政为安静,其令为布化云雨,其变化为久雨不止,其灾为湿雨土崩,其味为甘,其情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
思能伤脾,怒能抑制思虑。
湿伤肉,风胜湿;
湿能伤肌肉,风能克制湿气。
甘伤脾,酸胜甘。
甘味能伤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气能生辛味,辛味入肺而能滋养肺脏,肺能滋养皮毛,肺气通过皮毛而又能滋养肾脏。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
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燥,在地应于金,在人体应于皮毛,在气应于万物成熟,在脏应于肺。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
其性为清凉,其德为洁净,其功用为坚固,其色为白,其生化为收敛,其虫为介虫,其政为刚劲,其令为雾露,其变动为严酷摧残,其灾为植物凋落,其味为辛,其情志为忧愁。
忧伤肺,喜胜忧;
忧能伤肺,喜能抑制忧愁。
热伤皮毛,寒胜热;
热能伤皮毛,寒能克制热气。
辛伤皮毛,苦胜辛。
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气能生咸味,咸味入肾而能滋养肾脏,肾能滋养骨髓,肾气通过骨髓而能滋养肝脏。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
变化莫测的神,其具体表现为,在天应于寒,在地应于水,在人体应于骨,在气应于物体坚实,在脏应于肾。
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
其性为严凛,其德为寒冷,其功用为闭藏,其色为黑,其生化为整肃,其虫为鳞虫,其政为平静,其令为霰雪,其变动为水冰气寒,其灾为冰雹,其味为咸,其情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
恐能伤肾,思能抑制恐惧。
寒伤血,燥胜寒;
寒能伤血,燥能克制寒气。
咸伤血,甘胜咸。
咸味能伤血,甘味能克制咸味。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五行之气交替更换,各自主管时令的变化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次序,就要出现异常的邪气,万物就要有灾祸,如果遵循一定的次序,就是正气,万物的生化也就正常。
帝曰:
黄帝说:
病生之变何如?
邪气致病所发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客气与主时之气方位相合,则病情轻微,客气与主时之气方位不相合,则病情严重。
帝曰:
黄帝说:
主岁何如?
五气主岁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凡气有余,则能克制自己能克制的气,而又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气不足,则克制自己的气趁其不足而来欺侮,自己所能克制的气也轻蔑地欺侮自己。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由于本气有余而进行欺侮或乘别气之不足而进行欺侮的,也往往要受邪,是因为它无所畏忌,而缺少防御的能力。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