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旁各一。风府两旁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腋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窻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
阴阳蹻各一。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
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的地方,有七十八个府穴:
两眉头各一。
在眉头的陷中(指攒竹穴)左右各有一穴。
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入发际(指囟会穴)至头顶(指百会穴)共三寸长,伴有头部的五行(指督脉、太阳经、足少阳经),每行间隔三寸,头部的脉气浮动相通运行在五行中,每行有五穴,共计五五二十五穴。
项中大筋两旁各一。
项中的大筋两旁(指天柱穴)左右各有一穴。
风府两旁各一。
风府穴(即风池穴)为两旁各有一穴。
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脊椎骨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节,其中十五节脊椎骨间左右各有一穴,(其中包括,)五脏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六腑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自委中穴以下至足小趾旁,左右各有六俞穴(指委中、崑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穴)。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
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的地方,有六十二府穴:
两角上各二。
头两角上左右各有二穴(指天冲穴、曲鬓穴)。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
两目瞳孔直上发际内左右各有五穴(指临泣、目窻、正营、承灵、脑空穴)。
耳前角上各一。
两耳前角上(指颔厌穴)左右各有一穴。
耳前角下各一。
两耳前角下(指悬厘穴)左右各有一穴。
锐发下各一。
头发的鬓角下(指和髎穴)左右各有一穴。
客主人各一。
客主人(即上关穴)左右各有一穴。
耳后陷中各一。
两耳后的陷凹中(指翳风穴)左右各有一穴。
下关各一。
下关穴左右各有一穴。
耳下牙车之后各一。
两耳下、牙床后(指颊车穴)左右各有一穴。
缺盆各一。
缺盆穴左右各有一穴。
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
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腋下,八条肋骨间左右各有一穴(指渊腋、辄筋、天池、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九穴)。
髀枢中旁各一。
髀枢中旁(指环跳穴)左右各一穴。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膝以下至足第四趾侧各有六俞穴(指阳陵泉、阳辅、坵墟、临泣、侠谿、窍阴穴)。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
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的地方,有六十八府穴:
额颅发际旁各三。
额颅发际旁左右各有三穴(指悬颅、阳白、头维穴)。
面鼽骨空各一。
颧骨骨空中间(指四白穴)左右各有一穴。
大迎之骨空各一。
大迎穴在(颌角前至)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
人迎各一。
(在结喉之旁的)人迎穴左右各有一穴。
缺盆外骨空各一。
在肩缺盆中骨空陷处(指天髎穴),左右各有一穴。
膺中骨间各一。
胸中在肋骨间(指膺窗穴)左右各有一穴。
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
在鸠尾穴与乳下三寸的中点向下拉线,在胃脘的部位,左右各有五穴(指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穴)。
侠齐广三寸各三;
在肚脐横开三寸处上下排列,左右各有三穴(指滑肉门,天枢、外陵穴)。
下齐二寸侠之各三。
在肚脐下二寸(横开三寸处上下排列),左右各有三穴(指大巨、水道、归来穴)。
气街动脉各一。
气街(即气冲穴)在股沟的动脉跳动处,左右各一穴。
伏菟上各一。
伏菟穴左右各有一穴。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从足三里穴至足中趾之间,左右各有八个俞穴(指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解谿、冲阳、陷谷、内庭、厉兑穴),从足三里穴后的两条分支各自行往足趾间的穴空处。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
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发的地方,有三十六府穴:
目内眦各一。
目内眦(指睛明穴)左右各有一穴。
目外各一。
目外侧(指瞳子髎穴)左右各有一穴。
鼽骨下各一。
颧骨下(指颧髎穴)左右各有一穴。
耳郭上各一。
耳廓上(指角孙穴)左右各有一穴。
耳中各一。
耳中(指听宫穴)左右各有一穴。
巨骨穴各一。
巨骨穴左右各一。
曲腋上骨穴各一。
曲腋上(指臑俞穴)左右各有一穴。
柱骨上陷者各一。
柱骨上陷中(指肩井穴)左右各有一穴。
上天窻四寸各一。
天窗穴与之上四寸(指头窍阴穴)左右有一穴,共四穴。
肩解各一。
肩解部(指秉风穴)左右各有一穴。
肩解下三寸各一。
肩解部之下三寸处(指天宗穴)左右各有一穴。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肘部以下至手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六俞穴(指小海、阳谷、腕骨、后溪、前谷、少泽穴)。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的地方,有二十二府穴:
鼻空外廉项上各二。
鼻孔的外侧(指迎香穴)左右各有一穴,项部(指扶突穴)左右各有一穴。
大迎骨空各一。
大迎穴在下颌骨的骨空间,左右各有一穴。
柱骨之会各一。
柱骨之会(指天鼎穴)左右各有一穴。
髃骨之会各一。
髃骨之会(指肩髃穴)左右各有一穴。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肘部以下至手食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六俞穴(指手三里、阳谿、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穴)。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
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发的地方,有三十二府穴:
鼽骨下各一。
颧骨下(指颧髎穴)左右各有一穴。
眉后各一。
眉后(指丝竹空穴)左右各有一穴。
角上各一。
耳前角上(指悬厘穴)左右各有一穴。
下完骨后各一。
耳后完骨穴的下面(指天牖穴)左右各有一穴。
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
脖子中间足太阳经之前(指风池穴)左右各有一穴。
侠扶突各一。
在扶突穴的外侧(指天窗穴)左右各有一穴。
肩贞各一。
肩贞穴左右各一。
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在肩贞穴之下,每隔三寸的分肉之间(指肩髎、臑会、消泺三穴)左右各有一穴,合计六穴。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肘部以下至手无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左右各有六俞穴(指天井、支沟、阳池、中渚、液门、关冲六穴)。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督脉经气所发的地方,有二十八府穴:
项中央二。
项中央有二穴(指风府、瘖门穴)。
发际后中八。
前发际向后正中一线有八穴(指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穴)。
面中三。
面部的中央从鼻至唇有三穴(指素髎、水沟、龈交穴)。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自大椎以下至骶尾骨有十五穴(指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长强、会阳穴)。
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自大椎至骶尾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脊椎骨节的计算方法。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任脉经气所发的地方,有二十八府穴:
喉中央二。
喉部正中有二穴(指廉泉、天突穴)。
膺中骨陷中各一。
前胸正中的肋骨凹陷中各有一穴(指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六穴)。
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
自鸠尾穴起至上脘穴是三寸,上脘穴至脐中是五寸,脐中至横骨是六寸半,每寸一穴(指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计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
下阴别一。
下阴别一(指会阴穴)。
目下各一。
两目之下(指承泣穴)左右各有一穴。
下唇一。
下嘴唇颏唇沟有一穴(指承浆穴)。
龂交一。
上齿龈有一穴(指龈交穴)。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冲脉经气所发的地方,有二十二府穴:
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
在鸠尾穴旁开五分向下至脐旁开五分,一寸一穴(指幽门、腹通谷、阴都、石关、商曲、盲俞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自脐旁开五分向下至横骨穴,一寸一穴(指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共十穴)。
侠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这是腹脉(即冲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舌下。
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的地方在舌下。
厥阴毛中急脉各一。
足厥阴肝经脉气所发的地方,在阴毛中急脉(读注,古代脉名,在唐朝时已轶)左右各有一穴(唐,王冰注为阴茎两侧,现今此处无穴位)。
手少阴各一。
手少阴心经脉气所发的地方(指阴郄穴)左右各有一穴,(读注,本段说明“阳气生于阴气之始,阳脉交于阴脉之终,”脉气虽然发源于六阳经,但是六阴经中也有脉气所发的地方)。
阴阳蹻各一。
阴蹻脉经气所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穴(指交信穴),阳蹻脉经气所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穴(指跗阳穴)。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手、足的白肉隆起处,有如鱼腹,是肺经、脾经脉气所发的地方。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脉气所发的地方共计三百六十五府穴,(清,张志聪曰,手足三阳经脉气所发者,二百九十八穴,督任冲脉所发者七十八穴,五脏脉气所发者十穴,阴阳蹻四穴,通共三百九十穴,太阳经内重督脉五穴、重足少阳十穴,手阳明内重大迎二穴,手少阳内重悬厘二穴、风池二穴、天窻二穴、颧髎二穴,共重二十五穴。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