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27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惚之中有形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惚之中有实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
其精甚真。
这个精神至真至切。
其中有信。
充满了信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
以此。
就是由他而来。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
不自见,故明;
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
不自矜,故长;
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
诚全而归之。
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第23章: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孰为此者?
兴起风雨的是谁呢?
天地。
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
德者同于德。
有德的人就认同德。
失者同于失。
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
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
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第24章: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翘著脚就站立不住。
跨者不行。
蹦著高就走不成路。
自见者不明;
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
自是者不彰。
自以为聪明的是傻子。
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
自矜者不长。
自高自大的不能为首。
其在道也。
从道的眼光来看。
曰∶∶余食赘形。
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的。
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起个名字叫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四个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
善言无瑕谪。
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
善数不用筹策。
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
是谓袭明。
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故大制不割。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第29章: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
第30章: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
其事好还。
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
果而勿矜。
成了而不矜持。
果而勿伐。
成了而不炫耀。
果而勿骄。
成了而不骄傲。
果而不得已。
成了像是不得已。
果而勿强。
成了而不逞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第31章:
第三十一章: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兵是不吉利的东西,所有人都憎恶它,所以不是君子所使用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平时居处以左为上,打仗时就以要右为上。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
言以丧礼处之。
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第32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知足者富。
知足的人富有。
强行者有志。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
往而不害,安平太。
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乐与饵,过客止。
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
视之不足见。
看起来不起眼。
听之不足闻。
听起来不入耳。
用之不足既。
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
是谓微明。
这是微妙的亮光。
柔弱胜刚强。
柔弱的胜于刚强的。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第37章: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第38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低下的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故失道而后德。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
失德而后仁。
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
失仁而后义。
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
失义而后礼。
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
处其实,不居其华。
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
故去彼取此。
据此而取舍。
第39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
天得一以清。
天空得一而清虚。
地得一以宁。
大地得一而安稳。
神得一以灵。
神只得一而显灵。
谷得一以盈。
江河得一而流水。
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得一而生长。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其致之。
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
地无以宁将恐废。
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
神无以灵将恐歇。
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
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
此非以贱为本邪?
这不正是以贱为本体吗?
非乎。
不是吗?
至誉无誉。
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没有荣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第40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
弱者道之用。
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河南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
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