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北冥有鱼》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庄子)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北冥有鱼
战国·宋国-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冥者,天池也。
    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谐》之言曰:“
    书上记载:“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注释

    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庄 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 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 篇杂篇11篇。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 《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题目是编者加的。
    〔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 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 “南冥”指南海。
    〔鲲(kūn)〕大鱼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 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 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 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 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 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 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 样罢了。是,这样。

      图片版
      北冥有鱼

      庄子(战国·宋国)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8-17]  。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

      庄子相关作品
      在宥-庄子(战国·宋国)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

      惠子相梁-庄子(先秦)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战国·宋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

      秋水-庄子及门徒(先秦)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马蹄-庄子及门徒(先秦)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