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江乙对荆宣王》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战国策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江乙对荆宣王
先秦-战国策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江乙对荆宣王》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曰:“
      楚宣王问群臣,说:“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
    群臣莫对。
    群臣无人回答。
      江乙对曰:“
      江乙回答说:“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
    狐曰:
    狐狸对老虎说:
    ‘子无敢食我也。
    ‘您不敢吃我。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老虎认为它是对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
    兽见之皆走。
    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披铠甲的战士有上百万,却把百万大军托付给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这件事的实情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官。荆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称荆。宣王名良夫。
    〔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之,介词,作用在于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
    〔果诚何如:“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何如,怎么样。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求〕寻找。
    〔无敢〕不敢。
    〔长〕首领。这里用如动词。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信〕言语真实。不信,指说谎。
    〔(我为你在前边走。为,介词。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
    〔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这里指逃跑。
    〔老虎以为狐狸说的很对。以为,认识,觉得。然,对,不错。
    〔“地”和“方”不是一个词。读到“地”时应略停顿一下。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五千里。不要误会为五千方里。
    〔带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战士。
    〔专〕专一,单独。属,委托。之,指百万军队。
    〔其实〕这件事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甲兵,这里指军队。
    〔犹〕好像。

      图片版
      江乙对荆宣王

      战国策(先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战国策相关作品
      战国策·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战国策(先秦)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

      战国策·宋卫·卫人迎新妇-战国策(先秦)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

      战国策·卫嗣君病-战国策(先秦)

        卫嗣君病。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

      战国策·卫使客事魏-战国策(先秦)

        卫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见。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梧下先生曰:“...

      战国策·秦攻卫之蒲-战国策(先秦)

        秦攻卫之蒲,胡衍谓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为秦乎?以为魏乎?为魏则善,为秦...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