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陶渊明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魏晋-陶渊明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题记:

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当时陶渊明三十九岁。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诗即丁忧家居时之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注释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癸卯,天干地支之一。从弟:堂弟。敬远:即陶敬远,陶渊明的堂弟兼表弟。其生平事迹不详,据陶渊明的《祭从弟敬远文》可知,其人逝世于义熙七年(411年),年纪不过三十刚出头(“年甫过立”)。他比陶渊明大约要小十五六岁。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miǎo):远。世:指世俗,官场。绝:断绝往来。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希:少。《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o)已洁:已皓洁。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皓:白,明。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n)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箪瓢:即箪食瓢饮。箪:竹编的盛饭容器。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回:指孔子学生颜回。谢:辞绝。屡:经常。设:陈设。

    萧索:萧条,冷落。空宇: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谬(miù):误,谦辞。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苟:如果。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讵(jù):岂。

    一言外:一言之外。一言:指上面四句话。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别:识别。

      图片版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东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

      陶渊明相关作品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东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东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

      饮酒·其五-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