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荔枝图序》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白居易)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荔枝图序
唐代-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题记:

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等省,唐朝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在北方难以觅到。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荔枝图序》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荔枝生巴峡间。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
    华如橘,春荣;
    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
    实如丹,夏熟。
    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

    注释

    ⑴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⑴团团:圆圆的。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⑶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⑷冬青:冬天是绿的。

    ⑸华(huā)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

    ⑹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⑺实:果实。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⑻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⑼红缯(zēng):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

    ⑽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绡(xiāo):生丝织成的绸。

    ⑾瓤肉:果肉·。莹白:晶莹洁白。

    ⑿醴(lǐ):甜酒。酪(lào):奶酪。

    ⒀去:消失。

    ⒁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⒂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

    ⒃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⒄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图片版
      荔枝图序

      白居易(唐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白居易相关作品
      春词-白居易(唐代)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

      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白居易(唐代)

      遍览古今集,都无秋雪诗。 阳春先唱后,阴岭未消时。 草讶霜凝重,松疑鹤散迟。 ...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唐代)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

      洛川晴望赋-白居易(唐代)

        金商应律,玉斗西建。嘉旬雨之时晴,叶秋成而适愿。是用步闾里,询黎献。皇风演...

      别毡帐火炉-白居易(唐代)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 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 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