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平仄(杜甫)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记: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组诗。

    《秋兴八首·其一》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平仄

      原句: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平平 

      原句: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原句: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原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内容是根据我们拼音版本所整理出的平仄关系,可供参考。

      原始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古韵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注:森『十二侵平声』
      今韵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

      原始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古韵平仄:平通平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阴『十二侵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通仄平平平仄平。

      原始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古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心『十二侵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通仄仄平平。

      原始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古韵平仄:平通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注:砧『十二侵平声』
      今韵平仄:平通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重复字体:
      玉露凋伤枫树林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图片版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唐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

        杜甫相关作品
        狂夫-杜甫(唐代)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

        绝句-杜甫(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

        南极-杜甫(唐代)

        南极青山众,西江白谷分。 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云。 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代)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