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平仄杜甫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记: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组诗。

    《秋兴八首·其一》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平仄

      原句: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平仄平平 

      原句: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原句: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原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内容是根据我们拼音版本所整理出的平仄关系,可供参考。

      原始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古韵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注:森『十二侵平声』
      今韵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

      原始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古韵平仄:平通平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阴『十二侵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通仄平平平仄平。

      原始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古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心『十二侵平声』
      今韵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通仄仄平平。

      原始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古韵平仄:平通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注:砧『十二侵平声』
      今韵平仄:平通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重复字体:
      玉露凋伤枫树林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图片版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唐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

        杜甫相关作品
        返照-杜甫(唐代)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杜甫(唐代)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

        新安吏-杜甫(唐代)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

        呀鹘行-杜甫(唐代)

        病鹘孤飞俗眼丑,每夜江边宿衰柳。 清秋落日已侧身,过雁归鸦错回首。 紧脑雄姿迷...

        望岳-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