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原文》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李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原文
宋代-李觏

  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憙儒以此。
  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孔子七十,所欲不逾矩,非无欲也。于《诗》,则道男女之时,容貌之美,悲感念望,以见一国之风,其顺人也至矣。
  学者大抵雷同,古之所是则谓之是,古之所非则谓之非;诘其所以是非之状,或不能知。古人之言,岂一端而已矣?夫子于管仲,三归、具官,则小之;合诸侯,正天下,则仁之;不以过掩功也。韩愈有取于墨翟、庄周,而学者乃疑。噫!夫二子皆妄言耶?今之所谓贤士大夫,其超然异于二子者邪?抑有同于二子而不自知者邪?何訾彼之甚也!

    《原文》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利可言乎?
      利益可以讲吗?
    曰:
    可以说:
    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人们没有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为什么不能讲呢?
    欲可言乎?
    欲望可以讲吗?
    曰:
    可以说:
    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
    欲望是人们常有的感情,为什么不能讲呢?
    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
    讲求利欲如果不用礼来加以制约,就是“贪”和“淫”。
    罪矣!
    就成为罪过了。
    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
    不贪不淫的利和欲,竟然说是不可讲、不可求,岂不危害人的生存,违反人的常情?
    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一般人所以不喜欢儒学就是由于这个原故。
      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
      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是一种偏激之见。
    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
    哪有施行仁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呢?
    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
    孟子的书中多次称道汤武将要依靠七十里、百里的国土而统一天下,这样的利益难道还小吗?
    孔子七十,所欲不逾矩,非无欲也。
    孔子到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出礼法的规矩,并不是他没有欲望。
    于《诗》,则道男女之时,容貌之美,悲感念望,以见一国之风,其顺人也至矣。
    在《诗经》里面,就收入了那些歌咏男女及时成婚,表示对容貌之美的爱慕,以及抒发自己的悲哀和愿望的诗篇,使人从中可以看到某一地方的风俗习尚,其符合人们的心愿算是达到极点了。
      学者大抵雷同,古之所是则谓之是,古之所非则谓之非;
      做学问的人大都习惯于随声附和,古人认为对的就跟着说对,古人认为错的就跟着说错;
    诘其所以是非之状,或不能知。
    要是问起他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恐怕就不知道了。
    古人之言,岂一端而已矣?
    古人的言论,难道仅仅包含着一个方面的内容?
    夫子于管仲,三归、具官,则小之;
    孔夫子对于管仲的收取市租、各项职事设置专人,批评他器量过于狭小;
    合诸侯,正天下,则仁之;
    而对于他辅助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的事业,却盛赞他是具有仁德的人。
    不以过掩功也。
    并不因为管仲的小过而掩没他的大功。
    韩愈有取于墨翟、庄周,而学者乃疑。
    韩愈对墨翟、庄周都有所取法,而有的学者却对墨、庄二子有所怀疑。
    噫!
    咳!
    夫二子皆妄言耶?
    难道二子的话全是胡言乱语吗?
    今之所谓贤士大夫,其超然异于二子者邪?
    当今所谓有声望的读书人,他们究竟是超然不同于墨、庄二子呢?
    抑有同于二子而不自知者邪?
    还是跟二子相同而自己却不知道呢?
    何訾彼之甚也!
    为什么要过分的诋毁二子呢!
      
      。

    注释

    〔原〕指探求事物的本原,揭示其要意真谛。
    〔文〕这里专指儒家的礼教。“原文”就是探求儒家礼教之原,批驳道学家们不许谈“利”“欲”的陈腐观念。
    〔曰〕一人之言,自为问答,用“曰”字加以分别。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有“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对这种修辞方式有详细引证。
    〔曷〕表示疑问,同“何”,但应用范围较窄。这里用在介词“为”的前面,作介词的宾语,意为“什么”。
    〔欲〕情欲,欲念。
    〔礼〕儒家认为礼是用以制约人的情欲维护封建秩序的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贪〕指过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
    〔淫〕指过于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
    〔贼〕害。
    〔无乃〕跟“岂不”意义相近,但口气比较缓和。
    〔世俗〕指当代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
    〔喜〕喜爱。
    〔“孟子”句〕《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其书句〕《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又《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汤,指汤武,又称成汤,商朝的建立者。
    〔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殷时居岐山之下,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这两句都承上省略了主要动词“王”字。
    〔王(wng旺)天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王,这里用作动词,成王业,成为天下之主。
    〔不逾矩〕不逾越规矩,不违反礼法的规定。
    《论语·为政》;“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国之风〕国,指一个地域犹“方”。风,风俗,风土人情。
    〔雷同〕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礼·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
    〔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所以〕……的原因。
    〔一端〕一方面。
    〔“夫子于管仲”句〕《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管仲(?—前),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
    〔三归〕指市租。市租之常例应归之于公,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参见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一说,“三归”谓其有三处府第可归。
    〔(俞樾《群经平议》)具官〕即“官事不摄”。摄,兼职。大夫的家臣,本来一人常兼数事,管仲的家臣却一人一职,不用兼摄,这就是所谓具官,是一种奢侈的表现。
    〔“合诸侯”句〕《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又〕“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召忽和管仲,都是公子纠的师傅。齐桓公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做了桓公的宰相。这段历史可看《左传·庄公八年九年》的记载。九合,齐桓公主持诸侯会盟共十一次,此处之“九”只是表示多的意思。如其仁;如,犹“乃”。
    〔“韩愈”句〕韩愈《读墨子》“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是韩愈有取于墨翟(di敌)的话。
    〔又在《进学解》中说〕“下逮《庄》《骚》,太史所录”,把《庄子》与《离骚》并举,要求学习庄子的文章,这是韩愈有取于庄周的话。
    〔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这里指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抑〕还是。
    〔訾(zi紫)〕毁谤非议。
    〔甚〕过分。

      图片版
      原文

      李觏(宋代)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

      李觏相关作品
      乡思-李觏(宋代)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

      袁州州学记-李觏(宋代)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

      读长恨辞-李觏(宋代)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

      原文-李觏(宋代)

        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

      忆钱塘江-李觏(北宋)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似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