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书吴道子画后》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苏轼)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书吴道子画后
宋代-苏轼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巳。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题记:

《书吴道子画后》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时作者于登州知州任上受召还朝,离开登州西行,途经史全叔家所作。

    《书吴道子画后》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有智慧的人创造事物,有能力的人来叙述,这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士人攻读诗书,匠人学习技艺,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汉朝、唐朝,一套体系都很完备了。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因此作诗有了杜甫,写文章出现了韩愈,书法有了颜真卿,而作画则当推吴道子,虽然从古至今有许多审美的不同,但能够超过他们的几乎没有。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吴道子画人物,好似看着灯烛能描绘出影子,笔锋往来自如,笔势不拘一格,横竖笔画互相增减补充,这是得到了自然之法啊。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他的画作传神逼真,在传统的画法中不乏新意,豪放的风格里不乏细腻,手法娴熟,可以称得上是游刃有余,古今只有他可以当此殊荣。
    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我对于其他人的画作,不能肯定其作者的名字,但对于吴道子的画,一看就知道真伪。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巳。
    可惜存世的赝品太多,像史全叔收藏的这幅真品,我这辈子也不过见过一两次。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写。

    注释

    吴道子,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画家,有“画圣”之称。

    知(zhì)者:同“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

    能者:有能力的人。

    述:遵循。

    百工:指各种工匠。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备:完备。

    杜子美: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

    韩退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颜鲁公: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封鲁国公,世称颜鲁公,唐代书法家。

    毕:完。

    见(xiàn):通“现”,出现。

    乘除:本指数学上的乘法和除法,文中指各种笔法的相互作用、消长。

    数:尺度。

    毫末:动物细毛的尖端,表示细微。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合于法度、规律,又能表现出新的意趣情态,在豪放的风格之外寄寓着微妙的神理。

    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文中用以比喻吴道子手法纯熟。

    史全叔:作者好友,生平不详。


      图片版
      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苏轼相关作品
      洞庭春色赋-苏轼(北宋)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苏轼(北宋)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 ...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苏轼(北宋)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

      浣溪沙·端午-苏轼(北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

      六幺令·天中节-苏轼(北宋)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