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六国论》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六国论
北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题记: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六国论》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
    有人问:“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
    (回答)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故曰:
    所以说:
    弊在赂秦也。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云:“
    古人说:“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此言得之。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呜呼!
      唉!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悲夫!
    真可悲啊!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注释

    选自《嘉祐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版)。苏洵(一〇〇九~一〇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
    〔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互丧〕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完〕保全。
    〔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厥,相当于“其”。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和下文的“斩 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暴,同“曝”。
    〔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 六国越厉害。
    〔判〕决定,确定。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 《战国策·魏策》。
    〔迁灭〕灭亡。
    〔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亲近。
    〔远略〕长远的谋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 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 患。《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 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速,招致。
    〔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前二二九年,秦 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 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 国。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 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洎(jì)〕及,等到。
    〔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 指天数命运。
    〔较〕较量。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下〕降低身份。
    〔故事〕旧事。

      图片版
      六国论

      苏洵(北宋)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

      苏洵相关作品
      送石昌言使北引-苏洵(北宋)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

      六国论-苏洵(北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

      九日和韩魏公-苏洵(北宋)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

      管仲论-苏洵(北宋)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辨奸论-苏洵(北宋)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