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石钟山记》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苏轼)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石钟山记
北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记》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水经》云:“
      《水经》说:“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自以为得之矣。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
    余固笑而不信也。
    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舟人大恐。
    船夫很惊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因笑谓迈曰:“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汝识之乎?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注释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 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 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 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石钟 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 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 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 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 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 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郦元〕即郦道元。
    〔鼓〕激荡,掀动。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代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函胡, 同“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清越, 清脆悠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 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声音。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齐安〕今湖北黄冈。齐安是黄州所在旧郡名。
    〔临汝〕汝州的旧称。
    〔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的县尉。
    〔湖口〕县名,今属江西。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响。
    〔森然〕阴森的样子。
    〔栖鹘(hú)〕宿巢的隼。鹘,隼的旧称。
    〔磔(zhé)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夜宿高树。
    〔心动〕内心惊恐。
    〔噌吰(chēnghóng)〕形容钟鼓的声音。
    〔罅(xià)〕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涵澹,水波动荡。
    〔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gtà)〕窾坎,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
    〔汝识之乎〕你知道吗?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 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钟名。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 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 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 “庄”,故名。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 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 得名由来)的缘故。

      图片版
      石钟山记

      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苏轼相关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北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浣溪沙·咏橘-苏轼(北宋)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

      行香子·秋与-苏轼(北宋)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

      和董传留别-苏轼(北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