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题记: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何处无竹柏?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
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
顼(xū)年号(1078—1085)。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