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题记: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原句: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原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原句: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原句: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上内容是根据我们拼音版本所整理出的平仄关系,可供参考。
原始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古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通仄平平仄仄通。 注:泥『八齐平声』 注:泥『八荠上声』 注:泥『八霁去声』
今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通仄平平通仄通。
原始诗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古韵平仄:通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西『八齐平声』
今韵平仄:通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原始诗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古韵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题『八齐平声』 注:题『八霁去声』
今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原始诗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古韵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通平仄仄平平。 注:嘶『八齐平声』
今韵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通平仄仄平平。
重复字体: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