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陆游)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代-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题记: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


    ⑴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⑵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⑺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⑻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⑼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参考资料:
           1、        陆游 .陆游经典作品选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65 .                      

      图片版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宋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

      秋波媚(词牌名)

      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小阑干”“东风寒”等。以阮阅(一作左誉)《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另有 双调四十八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双调四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变体。代表作品有宋徽宗赵佶《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等。

      陆游相关作品
      立秋后作-陆游(南宋)

      宋玉悲秋千载后,诗人例有早秋诗。 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风漫不知。 ...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

      霜降前四日颇寒-陆游(南宋)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

      大雪自夜至旦欲午始晴-陆游(南宋)

      薄暮雪云低,清宵气惨悽。 方听打窗急,已报与阶齐。 疏箔穿飞蝶,空庭聚戏猊。 ...

      风云昼晦夜遂大雪-陆游(南宋)

      大风从北来,汹汹十万军。 草木尽偃仆,道路瞑不分。 山泽气上腾,天受之为云。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