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柳永)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望海潮·东南形胜
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题记:

柳永一直不得志,为见老朋友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望海潮·东南形胜》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选自《乐章集校注》中编(中华书局2015年版)。望海潮,词牌名。这首词为赠两浙转运使孙何之作。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三吴〕指吴兴(今浙江湖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
    〔钱塘〕今浙江杭州,旧属吴郡。
    〔烟柳画桥〕如烟的柳树,雕饰华丽的桥。
    〔风帘翠幕〕遮挡门窗的帘子与青绿色的帷幕。
    〔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
    〔怒涛卷霜雪〕指汹涌的波涛卷起如霜似雪的白色浪花。
    〔天堑〕天然壕沟。这里指钱塘江。
    〔珠玑〕珠宝。玑,不圆的珠。
    〔罗绮〕绫罗绸缎。
    〔重湖〕指西湖,分里湖、外湖。
    〔三秋〕指农历九月。
    〔桂子〕桂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羌笛在晴空下吹奏,采菱的歌声在夜空中飘荡。
    〔嬉嬉〕戏乐的样子。
    〔莲娃〕采莲女。
    〔高牙〕牙旗,将军之旗。这里借指孙何。
    〔吟赏烟霞〕指吟咏欣赏山水景色。
    〔图将〕描绘。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实义。
    〔归去凤池夸〕意思是,回到朝廷,夸耀杭州的美景。这是委婉称扬孙何因政绩卓著,将入朝执政。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图片版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北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望海潮(词牌名)

      望海潮,词牌名。此曲是柳永所创,平韵双调。亦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平韵、下阙六平韵,一韵到底。
      柳永相关作品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北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北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

      曲玉管·陇首云飞-柳永(宋代)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

      迎新春·嶰管变青律-柳永(宋代)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

      甘草子·秋暮-柳永(北宋)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