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琢堂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乘骑至华阴庙。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拍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蜕处。有石洞如斗室,塑先生卧像于石床。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旁有古树三栋,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即呼曰“无忧树”。
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盖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
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
我住在园子南边,屋子的形状像小舟,庭院有土山,土山上有小亭,登亭可观览园子的概貌,绿荫四合,夏日里都感觉不到暑气。
琢堂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
琢堂为我的这间斋室题名“不系之舟”。
此余幕游以来第一好居室也。
这个居室应该是我幕游生涯中排在第一的好居室啊。
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
在土山之间,有艺菊十多种,可惜还没等到菊花含苞待放,而琢堂就调任山东左廉访了。
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眷属都移居在潼川书院,我也随着前往书院居住。
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
琢堂先去赴任,我与子琴、芝堂等人闲来无事,总是外出游玩。
乘骑至华阴庙。
有一回骑马到华阴庙。
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
过了华封里,就是“尧时三祝”之处。
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拍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
华阴庙内多有秦时槐树汉朝柏树,大的要三四个人才能将其抱住,还有槐树中抱柏树而生的,有柏树中抱槐树而生的。
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
殿廷中古碑很多,其中有陈希夷所写的“福”“寿”字。
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蜕处。
华山脚下有玉泉院,就是希夷先生神形脱胎化骨、羽化成仙的地方。
有石洞如斗室,塑先生卧像于石床。
有一间石洞大小如斗室,石床上塑有希夷先生的卧像。
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
这个地方水净沙明,草多呈绛色,泉流很急,修竹环绕。
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
洞外有一方亭,匾额上题着“无忧亭”。
旁有古树三栋,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即呼曰“无忧树”。
旁边有三棵古树,树纹如同烧裂的木炭,树叶好像槐叶而颜色更深,世人不知道古树的名字,当地人就称它为“无忧树”。
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
华山不知道有几千仞高,可惜没能带着干粮前往攀登。
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
从华阴庙返回时,遇见柿子林已经黄了,就骑在马上摘柿子吃,当地人喊也不听,吃如口中酸涩难忍,急忙吐出,下马找泉水漱口,才能够开口说话,当地人哄然大笑。
盖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
原来柿子须摘下后需要在沸水中煮一煮,去掉苦涩的味道,我哪里知道呀。
①琢堂:姓石,沈复儿时好友。
②幕游:指沈复离乡做了石琢堂的无官职的辅助人员。
③土人:本地人。
④太华:指华山。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
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清茗,神能趋入其中,方可供幽...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