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毛诗序》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毛亨)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毛诗序
西汉-毛亨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毛诗序》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君王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
    风,风也,教也。
    风,就是讽谕,教化;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用讽谕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是人用来表现志向的,在心里叫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情感在心里激荡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来继续它。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吁嗟叹息还不尽情,就会长声歌咏。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长声歌咏仍不满足,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情感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宫、商、角、徵、羽的调子,就是音乐。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乐,它的政治就平和通畅;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就乖戾残暴;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亡国之时的音乐悲伤而忧思,其国民就困顿。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所以矫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之道,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故诗有六义焉:
      所以诗有六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天子用“风”来教化平民百姓,平民百姓用“风”来讽谕天子诸侯,用深隐的文辞来作委婉的劝谏,这样写诗的人不会获罪,听诗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产生了。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败坏的事实,感伤于人伦的废弛,哀痛刑政的残酷苛刻,于是吟咏自己的情感,用来讽谕君上,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的规范。
    发乎情,民之性也;
    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天性;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久远。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因此,如果诗吟咏一个邦国的事,通过一个人的心意表现出来,就叫作“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反映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各国的风俗,就叫作“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雅”,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朝政教兴衰的缘由。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禀告神灵的。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既然如此,那么《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所以记在周公的名下。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南”的意思,是说教化是从北方到南方的。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先王用它来教化,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周南》《召南》,是规范最初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础。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因此,《关雎》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
    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怜爱静雅的美女,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
    是《关雎》之义也。
    这就是《关雎》的要义。

    注释

    1.毛诗序:汉代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三百零五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毛诗序》,又称《诗大序》。2.关雎(jū):《诗经·国风·周南》首篇篇名,所以后来说是“风之始也”。旧说《关雎》诗写后妃事,指的是周文王妃太姒。3.后妃:天子之妻,此谓周文王妃太姒。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释“后妃之德”道:“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4.风:指《诗经》的《国风》部分。此句言《关雎》为《国风》之首篇。始,开始。5.所以:用来……的。风(fěng,一说fèng):教化。正:纠正。6.用之乡人焉:据《仪礼·乡饮酒礼》,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毛诗正义》解释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乡人,指百姓。周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7.用之邦国焉:据《仪礼·燕礼》,诸侯行燕礼燕饮其臣子及宾客时,歌乡乐《关雎》。《毛诗正义》解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邦国,指诸侯国。8.风(fěng):讽谕。9.动:感动。10.化:感化。11.志之所之也:谓诗是表现人的情志的。前一个“之”,助词,的。后一个“之”,动词,往。12.中:心中。形:表现,显露。13.嗟叹:发声感叹。14.永歌:长声歌唱。永,长。15.文:次序,节奏;声音和谐构成音乐。16.治世:太平时代。安以乐:指声音表现了民心安于统治者的教化,因而喜乐。17.政和:政治和顺。18.乖:乖戾,失当。19.哀以思:哀伤而忧思。20.莫近于诗:莫过于诗。21.先王:指周文王、周武王等人。以:用。是:这,指诗歌。经:常道,使动用法,使……归于正道。22.六义:“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毛诗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23.风(fēng):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24.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但后人大都认为只是“直书其事”“体物写意”的表现手法。25.比:比喻手法。郑玄解为“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后人大都认为是明比的手法。26.兴(xìng):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郑玄解为“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朱熹《诗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后人大都认为兴有即物起兴,用作发端,或有意,或无意;有意者用意较为隐晦。27.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郑玄解为“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梁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28.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郑玄解为“颂今之德,广以美之”。清阮元《释颂》认为是舞诗,近人王国维《说周颂》考其乐曲速度较为舒缓。29.刺:讽刺。30.谲谏(jué jiàn):隐约曲折地劝谏而不直言。31.王道衰:指周王朝衰弱,政无常道。32.国异政:指各个诸侯国自行其政。33.家殊俗:谓大夫之家的风俗也随之各自不同。34.变:是说国家由盛变衰,世道由治变乱,因而诗歌也随之变了。郑玄在《诗谱序》中把风、雅中从周懿王、周夷王到陈灵公淫乱时的诗,称为变风、变雅。有人以为邶风以下十三国风为变风;《大雅·民劳》以后的诗,《小雅·六月》以后的诗为变雅。作,兴起。35.国史:周王朝的史官。得失之迹:国家政治好坏得失的事迹。36.人伦:指阶级社会中人的等级关系。《孟子·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废:废弃。37.刑政:刑罚与政令。苛:苛虐。38.风(fěng):讽谕。上:指周天子。39.达:通达,明白。事变:时事的变化。旧俗:旧时的风俗。40.变风:兼指变雅。41.礼义:周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制定的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42.泽:恩惠。43.系:连结。一人:诗作者。本:本心。《毛诗正义》:“其作诗者,道己一人之心耳,要所言一人心,乃是一国之心。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44.正:指周天子用政治教化来正天下。45.政有小大:据孔颖达的解释,是说《大雅》表现的内容是周天子受命于天,如“泽被昆虫,仁及草木”,这些是周天子政治中的大事。而《小雅》中表现的内容有“饮食宾客,赏劳群臣,燕赐以怀诸侯,征伐以强中国,乐得贤者,养育人才,于天子之政,皆小事矣”。46.形容:借着舞蹈表现出来的情态。47.四始:《毛诗正义》引郑玄答张逸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又引《郑笺》:“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总论全诗,即《关雎》是国风之始;《鹿鸣》是小雅之始;《文王》是大雅之始;《清庙》是颂诗之始。48.诗之至也:这就是最好的诗歌。49.麟趾:即《麟之趾》,是《诗经·周南》中最后一首诗。传说麟这种兽,生性不践踏生草,不踩死生虫,具有仁厚的天性。这首诗用麟趾来比喻统治阶级的公子具有的德行。《诗小序》以为《关雎》的教化行于天下,天下的人就讲礼义道德,虽然是乱世的公子,然而他具有信厚的道德,仍如麟趾一样。50.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周成王当政,是周初的名臣。这两句的意思,据《毛诗正义》说,这些诗本来是周文王用来“教民”的诗,“实是文王之诗”,而与周公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是因周文王当时还没有统一天下,还是诸侯,因此不称“雅”而称“风”。但是文王“身实称王,又不可以国风之诗系之”,而“诗不可弃”,因周公“为王行化,故系之周公也”。下文的“故系之召公”的观点与此相同。51.南:《周南》《召南》,属于十五国风中的两个地区的诗歌。52.言化自北而南也:周王朝统治者从北到南施行教化,即从周的发源地岐(今陕西)向江、汉之间的地区发展,施行教化。53.鹊巢:《诗经·召南》的第一篇,写诸侯的女儿出嫁之事。驺虞:《诗经·召南》的最后一首诗,写打猎之事。驺(zōu)虞是传说中的一种不食生物的义兽。54.召(shào)公:周文王的庶子,名奭(shì),受封的食邑在召(今陕西境内),故名。55.《周南》《召南》:历来的学者对二南的解释颇不相同,有人认为是古代国家的名称,后来由周公、召公统治二南,故称为周南、召南。有人考证,周南在今洛阳以南至长江一带,在湖北河南之间;召南在周南的西面,包括陕西南部和湖北一部分。有人认为南是一种乐歌。有人考证南又是一种乐器。因此有人认为二南地区的民间歌谣用南这种乐器演奏就成为《周南》《召南》的民间音乐与诗歌。56.“正始之道”二句:《毛诗正义》:“《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57.“是以”二句:《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58.淫:沉溺。59.哀:爱。窈窕(yǎo tiǎo):美好。有善良的心叫窈,有美丽的容颜叫窕。《毛诗正义》引“王肃云:哀窈窕之才不得,思贤才之良质,无伤善之心焉,若苟慕其色,则善心伤也”。60.义:主旨。
    〔风〕fēngㄈㄥ〔《广韵》方戎切,平东,非。〕“飌”的今字。1:空气流动的现象。2:风教;教化。3:习俗,风气。杜预注:〔引〕“省风俗,作乐以移之。”4:风操,节操。5:犹风范,风度。6:风格流派。指某种技艺、作品或思想的特点。7:收采。参见“风听”。8:任意、没有拘束。参见“风议”。9:声音。高诱注:〔引〕“遗风,犹余声也。”李善注引《广雅》:〔引〕“风,声也。”10:流传的,没有确实根据的。参见“风闻”。11:趋势;情势。12:消息。13:意旨。参见“风旨”。14:风波;事端。15:景象。参见“风景”、“风光”。16:谓兽类雌雄相诱。17:指兽类放逸走失。18:指男女间的情爱。19:《诗》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这一部分。20:指乡土乐曲;民间歌谣。杨伯峻注:〔引〕“土风,本乡本土乐调。”21:泛指诗作。22:奋起,振作。参见“风发”。23:中医学谓人体的病因之一。“六淫”之一,为阳邪。外感风邪常致风寒、风热、风湿等症。亦指急症。如中风、痛风等。24:癫狂。后作“疯”。25: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轻狂。后作“疯”。26:指嬉戏,戏闹。27:落。高诱注:〔引〕“风,落也。”28:借风力吹(使东西干燥或纯净)。参见“风干”。亦指借风力吹干的。参见“风鸡”、“风肉”。29:姓。ㄈㄥˋ〔《广韵》方凤切,去送,非。〕1:刮风;吹。2:被风吹,受风。3:引申为乘凉。4:教育,感化。5:显扬,表彰。ㄈㄥˋfěngㄈㄥˇ〔《广韵》方凤切,去送,非。〕通“讽”。1:劝谏;讽谏。2:泛指劝说。参见“风议”。3:讽诵。参见“风咏”。《汉语大词典》

      图片版
      毛诗序

      毛亨(西汉)

      暂无
      毛亨相关作品
      毛诗序-毛亨(西汉)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