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陶壅》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王褒)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陶壅
两汉-王褒

览杳杳兮世惟,余惆怅兮何归。
伤时俗兮溷乱,将奋翼兮高飞。
驾八龙兮连蜷,建虹旌兮威夷。
观中宇兮浩浩,纷翼翼兮上跻。
浮溺水兮舒光,淹低佪兮京沶。
屯余车兮索友,睹皇公兮问师。
道莫贵兮归真,羡余术兮可夷。
吾乃逝兮南娭,道幽路兮九疑。
越炎火兮万里,过万首兮嶷嶷。
济江海兮蝉蜕,绝北梁兮永辞。
浮云郁兮昼昏,霾土忽兮塺塺。
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
意晓阳兮燎寤,乃自诊兮在兹。
思尧舜兮袭兴,幸咎繇兮获谋。
悲九州兮靡君,抚轼叹兮作诗。


    《陶壅》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览杳杳兮世惟,余惆怅兮何归。
    看世间的昏暗蒙昧,心中惆怅无处可归。
    伤时俗兮溷乱,将奋翼兮高飞。
    感伤时俗如此混乱,我欲振翅远走高飞。
    驾八龙兮连蜷,建虹旌兮威夷。
    驾八龙翱翔盘旋前进,树彩虹大旗随风飘舞。
    观中宇兮浩浩,纷翼翼兮上跻。
    览天地如此辽阔广大,一行人迅速向上飞奔。
    浮溺水兮舒光,淹低佪兮京沶。
    渡过弱水我焕发光彩,暂且在小洲边游荡徘徊。
    屯余车兮索友,睹皇公兮问师。
    驻扎在此寻求友朋,见到了天帝我向他请教。
    道莫贵兮归真,羡余术兮可夷。
    最高超的道术莫过于返朴,他赞美我的道术令人羡慕。
    吾乃逝兮南娭,道幽路兮九疑。
    于是我驱车向南奔游乐,那里的山路阴暗崎岖。
    越炎火兮万里,过万首兮嶷嶷。
    我穿越过万里炎热地带,涉历万千高峻山峰。
    济江海兮蝉蜕,绝北梁兮永辞。
    渡过江海我即将得到解脱,越过北面桥梁将向过去永别。
    浮云郁兮昼昏,霾土忽兮塺塺。
    乌云弥漫白昼变得昏暗,大风上下翻卷尘土飞扬。
    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
    暂且歇息在阳城大屋中,精神衰落疲惫倦怠。
    意晓阳兮燎寤,乃自诊兮在兹。
    而心中敞亮我通晓事理,在此我深刻进行内省反思。
    思尧舜兮袭兴,幸咎繇兮获谋。
    思慕尧舜二圣相继兴盛,希望得到皋陶的教益。
    悲九州兮靡君,抚轼叹兮作诗。
    哀叹普天之下贤君无处,只好抚车作诗寄托悲绪。

    注释

    陶壅:即心中郁闷。陶,即郁陶,心中忧闷的意思。壅,壅堵,滞塞之意。

    杳杳(yǎo yǎo):深远幽暗的样子,这里引申为愚昧。世惟:世人的思想。

    溷(hùn)乱:即混乱。

    连蜷:卷曲的样子,这里形容驾八龙行进时的样子。

    建:树立。威夷:同“逶迤”,形容旗帜弯曲延展的样子。

    中宇:即宇中,天下。

    纷翼翼:数量众多的样子。跻:登上。

    溺水:同“弱水”,神话中的水名,环绕昆仑山。舒光:焕发光彩。

    淹:居留,逗留。低徊:徘徊。京:高。沶(chí):同“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皇公:天帝。问师:请教学习。

    归真:还其本性。

    余术:我的道术。夷:同“懝",高兴,喜悦。

    逝:往。娭(xī):玩乐,嬉戏。

    首:山头,山峰。嶷嶷:山势高峻。

    蝉蜕:本义指蝉脱皮,在这里比喻解脱。

    霾土:尘土。塺塺(méi méi):尘土飞扬的样子。

    阳城:地名,春秋时楚地。夏:通“厦”。

    衰色罔:疑作“气衰罔”,精神衰落。中怠:心中疲倦。

    晓阳:通“晓畅”。燎寤:通“燎悟”,理解,觉悟。

    自诊:自省。

    袭兴:相继兴盛。

    咎繇(gāo yáo):即“皋陶”,传说是夏禹的贤臣。


      图片版
      陶壅

      王褒(两汉)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其生卒年失载,只知他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

      王褒相关作品
      洞箫赋-王褒(两汉)

        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洞条畅而罕节兮,标敷纷以扶疏。徒观其旁山侧...

      匡机-王褒(两汉)

      极运兮不中,来将屈兮困穷。 余深愍兮惨怛,愿一列兮无从。 乘日月兮上征,顾游心...

      危俊-王褒(两汉)

      林不容兮鸣蜩,余何留兮中州? 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修。 结荣茝兮逶逝,将去...

      通路-王褒(两汉)

      天门兮地户,孰由兮贤者? 无正兮溷厕,怀德兮何睹? 假寐兮愍斯,谁可与兮寤语?...

      尊嘉-王褒(两汉)

      季春兮阳阳,列草兮成行。 余悲兮兰悴,委积兮纵横。 江离兮遗捐,辛夷兮挤臧。 ...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