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目的是提倡光明正大的品德,将这些品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坚定志向,志向坚定了,才能保持冷静不浮躁,冷静不浮躁了,内心才能安定,内心安定了,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了,才能做出恰当的决定。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每件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这些先后顺序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希望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必须先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要提升品德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要端正心态,必须先让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让意念真诚,必须先学习知识。
致知在格物。
要学习知识,必须先探究事物的本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智慧,有了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了,心态才能端正,心态端正了,才能提升品德修养,品德修养提升了,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应以提升自身品性为根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8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
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推到极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壹是〕一概,一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