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过秦论·下篇》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贾谊)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过秦论·下篇
两汉-贾谊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过秦论·下篇》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秦国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
    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头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
    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
    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
    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
    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秦君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
    子婴立,遂不悟。
    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位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
    此岂世贤哉?
    难道代代贤明吗?
    其势居然也。
    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崤山以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
    形不利、势不便也。
    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
    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
    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在覆亡前夕没有做出挽救的措施。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
    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
    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
    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
    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鄙谚曰:“
      俗话说:“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注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原来六国的土地有三十多郡。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意即原来六国的土地。
    〔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整备下精良的武器装备,以保守这些地方。津关,渡口和关隘,指水陆要道。据,凭依。修,整治。甲兵,铠甲武器。
    〔戍卒〕防守边防的士兵。
    〔不用弓戟之兵,櫌(yōu)白梃(tǐng),望屋而食,横行天下〕没有锋利的兵器,仅仅使用锄头木棍等作武器,随所到之处就食,而天下无所阻挡。弓戟之兵,弓箭戟矛一类武器。櫌白梃,指农具。此处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同“锄”。櫌,锄头的木柄。白梃,白木棒,即没有经过加工的棍棒。望屋而食,见有人家,就去吃饭,指没有军粮储备。
    〔关梁不阖(hé)〕关口和桥梁来不及封闭。阖,关闭。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楚军一直打到鸿门一带地方,连像篱笆那样的阻碍也没有遇到。楚师,指陈胜起义的部队。陈胜起义后号为张楚,因此称为楚师。鸿门,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今名项王营。
    〔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在这种情况下,秦在原来六国的统治大乱,各地纷纷乘机起兵。扰,乱。豪俊,豪杰,有相当才能的人。
    〔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章邯趁机凭借众多的军队,来图谋他的君主,求取自己的爵位。章邯,秦大将。要市,指谋求自己的利益。要,同“徼”,求取。市,交易。
    〔不信〕不忠实。
    〔其势居然也〕是它的地理形势所在才这样的。即是说,由于所处地理形势好,才能称雄于诸侯。
    〔且〕连词,况且。
    〔当此之世……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指六国良将贤相虽多,但由于秦地险阻,他们进攻秦国的行动终于失败。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秦把小城的军队合并到大城之中,在险要关塞驻军据守。
    〔高垒毋战〕构筑高高的营垒,不要作战。
    〔闭关据厄〕关闭函谷关,把守住险要的关塞。
    〔诸侯起于匹夫〕指山东各地的起义首领都是从平民中崛起的。匹夫,这里指普通老百姓。
    〔素王之行〕素王的德行。素王,指没有王位而具有王者德行的人。
    〔其下未附〕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他们见到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
    〔安土息民,以待其敝〕使境内平安,民众能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弊,败坏。
    〔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收养弱小,扶助疲敝,而使秦国的国君不怕不能在天下实现自己的意愿。
    〔救败〕挽救败亡。
    〔足己不问〕骄傲自满,不请教别人。
    〔遂过而不变〕有过错因循而不能更改。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二世承继了秦始皇的做法,因循而不加以改变,又加上残暴酷虐,因而加重了祸患。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指秦始皇秦二世子婴三代君主溺于错误而终身不悟。惑,困惑,迷乱。
    〔深虑知化〕智虑深远,了解形势变化的道理。
    〔拂过〕提出纠正错误的意见。拂,违反。
    〔秦俗多忌讳之禁〕秦朝的风习是禁忌很多。俗,习俗,风气。
    〔重足而立〕两脚紧靠着站着,形容恭敬的样子。
    〔拑(qián)口而不言〕闭着嘴不说话。形容心怀恐惧而不敢说话的样子。
    〔奸不上闻〕坏消息不让皇帝知道。
    〔雍蔽〕阻塞,蒙蔽。指上下之间情况不通。
    〔饰法设刑〕整饬法令,设立刑罚。饰,同“饬”,整顿。
    〔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在它衰弱的时候,也能靠五伯的征伐而使诸侯服从。五伯,即春秋五霸。伯,同“霸”。
    〔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政权保存下来。守,保持。附,靠近。
    〔繁法严刑而天下振〕法令繁复,刑罚严酷而使得天下震动不安。振,同“震”。
    〔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所以,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符合治国的原则,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五序,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序,顺序。千余岁,周王朝的统治,西东周合计共八百余年。这里说“千余岁”,是夸大的说法。
    〔秦本末并失〕秦王朝在根本和次要的方面都不正确,所以统治不能长久。本末,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和采取的方法手段。
    〔安危之统〕指使得国家安全或者危险的原理。统,统绪,纲纪。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民谚说〕“不忘记先前事情的经验教训,就是后来事情的借鉴。”师,师法,借鉴。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明了盛衰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宜,适当,适宜。
    〔去就有序〕取舍有一定的顺序。

      图片版
      过秦论·下篇

      贾谊(西汉)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

      贾谊相关作品
      鵩鸟赋并序-贾谊(两汉)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

      吊屈原赋-贾谊(西汉)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

      过秦论·上篇-贾谊(西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

      贾谊治安策一-贾谊(两汉)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

      惜誓-贾谊(两汉)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 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 观江河之纡曲...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