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番禺县人)、陈恭尹(顺德县人)、梁佩兰(南海县人)的合称。三人居里邻近,时相过从,在创作上互相推重,在当时岭南地区最享盛名。康熙三十一年(1693),同为岭南人的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大家诗选》,隐然有抗衡江左三大...
永嘉四灵,是指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
南朝三谢是对南朝三位谢姓名士的称呼,南朝宋名士谢灵运,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南朝齐诗人谢朓。三人为三兄弟,皆以书法知名。谢灵运,原名谢公义,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谢灵运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好营园林,游山水,...
三袁(又称公安三袁)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湖广公安县(今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明代自弘治到万历中期,“前后七子”相继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 ,彼此慕名已久 ,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 ,一直不曾谋面 。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
刘柳指柳宗元、刘禹锡 。 柳、刘是韩白两派外的名家。二人并称,诗风不同:前者峭拔简洁,后者雄豪苍劲。《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柳——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刘——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 刘...
明代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承前七子复古的文学主张,结社宣传,相互标榜,使拟古的声势更盛。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
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的并称。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文学见解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都反对宋以来的诗文,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区别于后起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故称“前七子”...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