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伤寒论全集-全本注音合集
详细列表
1.《注解伤寒论·序》东汉-伤寒论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

2.《伤寒论·序二》宋代-严器之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

3.《伤寒论·辨脉法》东汉-张仲景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

4.《伤寒论·平脉法》东汉-张仲景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

5.《伤寒论·伤寒例》东汉-张仲景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

6.《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东汉-张仲景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东汉-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

8.《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东汉-张仲景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9.《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东汉-张仲景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   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   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

10.《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东汉-张仲景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11.《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

12.《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

13.《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

14.《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

15.《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

16.《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

17.《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

18.《伤寒论·辨可发汗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

19.《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

20.《伤寒论·辨不可吐》东汉-张仲景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

21.《伤寒论·辨可吐》东汉-张仲景

  大法,春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

22.《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23.《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24.《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东汉-张仲景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

25.《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伤寒论》论》东汉-张仲景

  仲景《伤寒论》,编次者不下数十家,因致聚讼纷纭。此皆不知仲景作书之旨故也。观《伤寒》叙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所以正治之法,一经不过三四条,余皆救误之法,故其文亦变动不居。读《伤寒论》者,知此书皆设想悬拟之书,则无往不得其义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条在前,或以此条在后;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欢迎留言/纠错(共有信息0条))

网友留言
暂时没有相关的纠错或者留言评论信息!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