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茤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茤蕘之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橫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深念天下,今為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度其拳拳,無有二計。高尚自疏,況未見信。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里語曰:“何以罰?與以奪;何以怒?許不與。”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於此。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願君思省。若以在所慮可,不須復貌。節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之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茤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隐士和粗野之民的建议,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
里语曰:“
俗话说:“
何以罚?
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
与以夺;
就该处罚他;
何以怒?
如何让他被激怒?
许不与。”
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作臣子的不能左右,当年我与荀彧(字文若)跟随先帝之时,也曾遇到几件事,与今天的事情况类似。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简单地说两件(两事的具体描述可能钟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我觉得如今的情势,应该对今天的事情有参考意义,惟愿陛下斟酌。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如果您觉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复。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总之决定权在陛下,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把这个表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茤荛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