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历史吧,古代那些存于世间的大智大勇的圣者,都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发现世上事物、人事的发展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所以,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从古到今,其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或归于阴,或归于阳,或以柔为特征,或以刚为特征,或以开放为主导,或以闭藏为主导,或松弛不固,或紧张难入。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所以圣人把握事物的关键,审察事物的前因后果、轻重缓急,权衡对方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其技巧优劣长短,然后借物举事。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
世人中有贤良与不肖者,有识之士与愚黯之辈,有勇敢者和怯懦者,有仁人君子及苟且小人……总之,人们的品行和素质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针对不同的人品素质,要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措施,对某些人可以开导,对某些人可以压抑;
乃可进,乃可退;
对某些人可以擢用,对某些人可以黜退;
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可以让某些人富贵,可以使某些人贫贱,总归一句话,要顺应人们的自然品性去分别对待他们。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
要起用一个人,首先要审定其品质如何,摸清其真假虚实,顺从其嗜欲愿望,发掘其志向意图,并要暗中排察他的言语,或启导他,或适当地贬抑、质疑他,以探知其真情实意,以明了其性格主流。
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得知对方实际情况后应缄默不语以挑动对方畅所欲言,以便了解对方所言是否于己有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要么开导他给他以启示,要么压抑他使他控制自己。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开导启发他,是为了让他畅所欲言以考察他在感情上与我们有无距离;
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压抑控制他,是为了观察他的反应如何,借此了解他对我们的诚心大小。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考察某人可用不可用,还要查明其谋略计划的优劣以及同自己谋略计划的差距大小。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若同我们的谋略计划距离较大,先纵容他,让他照自己的意志去办(而我们则暗中谋划)。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当然,这种谋划要周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若要谋划周密,关键是行事要微暗、不露声色,这样做,就与阴阳之道暗合无隙了。
捭之者,料其情也;
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或开启引导他,估量出他的情志;
阖之者,结其诚也。
或压抑控制他,摸准他的诚心。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此外,还要知道他的谋略措施,圣人因之作出测度与分析。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若其谋略措施得当,与我们距离较小,合乎我们的准则,我们就可以据此帮他完善谋略措施;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
若其谋略措施失当,与我们距离较大,不合我们的准则,我们只好舍弃不用,自己另谋良策。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因此,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时,或开导他帮他引出决策,或启发他吐露决策以便纳为己用,或抑制他以便于我们顺利起用,或拒斥他弃而不用。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之术,以阴阳之道为主旨。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捭阖,就是变动阴阳,用开闭之法构成四季轮回,使万物化生、万事兴亡交替。
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纵和横,返和出,反和覆,反与忤,皆为阴阳之道的具体表现,都可用阴阳变动来区别、说明它们。
捭阖者,道之大化。
而使用捭阖之术使事物转化,正是阴阳之道的关键所在。
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
游说过程中的每一变化,都出自捭阖之术,所以要预先审知捭阖之术的阴阳变化法则,这是游说能否成功、游说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所在。
口者,心之门户也;
口,是表达内心思想的门户;
心者,神之主也。
而心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宰。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人的志向与意愿,喜好与欲求,思念和焦虑,智慧和谋略,都是由口这个门户出入从而表露出来的,所以,应该用捭阖之术来把守自己的口,用开闭之法来调控自己的言谈。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使用捭术,就是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说话,这就是阳之道;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使用阖术,就是让对方闭口,让对方沉默,这就是阴之道。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懂得了阴阳之道的协调交替使用,就能够懂得“终”和“始”的意义了。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所以,我们把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归为阳类事物,称作人生向往;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把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等归为阴类事物,称作人生忌讳。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凡是那些遵循、效仿、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向往型语言”,也就是说可以用这类美好的语言去说动对方进行某事;
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凡是那些遵循、效仿、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忌讳型语言”,也就是说可以用这类令人厌恶的语言去威胁、警醒对方中止某种计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游说中运用捭阖之术时,先用阴言和阳言去试探对方(以确定对方是喜欢阴言还是喜欢阳言)。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由此,与喜欢阳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崇高语言为主,与喜欢阴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卑下语言为主。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卑下的阴言去打动小人,用崇高的阳言去说服君子。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照此而论,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就没有探测不出来的真情,就没有不听从我们决策的人,就没有不能说服的对象。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可以说动每个普通民众,可以说动每个有封地的大夫,可以说动每个诸侯国的国王,甚至可以说动天下的君主。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若要成就小事,可以小到极限,没有更小的了,若要成就大事,可以大到极限,没有更大的了。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所有的裨益或损害、离去与接近、背叛和复归,都是阴阳之道的行为表现,可用阴阳之道加以掌控和驾驭。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
阳以动为特征,故主要表现为进取,阴以静止为特征,故主要表现为闭藏。
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
阳动必然显现出来,阴止必然潜藏进去,阳发展到极致就成为阴,阴超过了极限就变为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
用阳去拨动事物,是为了让它按照自身规律发展;
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用阴去安定事物,是为了让它巩固自己的形态。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
用阳去统括阴,就要用内部规律去规范外在形态;
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用阴去辅佐阳,就要用外在形态去影响内在本质。
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阴阳相辅相成,互为其用,集中体现在捭阖之术上。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这就是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游说人主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既定法则,也即所谓的天地万物运行的关键。
〔度〕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标准,限度。制度,法度。气度,胸襟。渡河。后作“渡”。使人出家为僧道。量词。次,回。通“镀”。duó衡量。揣测,估量。〔证〕《后汉书·马武传》:“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度程度纪度矩度量度世度外度越度曲度长絜大,裁度差度躔度常度超度程度初度忖度大度法度格度规度轨度国度宏度化度检度校度节度襟度旷度闚度揆度落度普度期度前度失度世度态度剃度惟度五度宪度玄度寻度雅度意度臆度用度韵度咨度节度使,《古代汉语词典》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计,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