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尚书·说命上》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尚书)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尚书·说命上
先秦-尚书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
  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尚书·说命上》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
      殷之贤王高宗,在梦中得到一个贤相,他的名字叫“说”,群臣之内没此人,他便让百官依据他所梦之处寻找,在傅岩寻找到说,写下《说命》三篇。
      王宅忧,亮阴三祀。
      殷高宗武丁居父丧,信任冢宰默默不言,已经三年。
    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
    丧期满后,他还是不论政事,于是群臣纷纷向王进谏说:“
    呜呼!
    哎!
    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通晓事理的叫做圣名睿智之人,圣名睿智的人才可制作法则。
    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天子统治天下,文武百官都按照天子的命令行事,天子的话就是命令,天子不说,臣下就无从接受教命。”
      王庸作书以诰曰:“
      王写下诏书告诫群臣说:“
    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
    要我做四方的表率,而我惟恐自己的德行不好,所以不敢说话。
    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
    我恭敬沉默思考治国的办法,梦见上天赐给我一位贤良的辅佐,让他代替我发言。”
    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于是详细画出了他的形像,派遣人拿着图像到天下普遍寻找。
    说筑傅岩之野,惟肖。
    傅说在傅岩之野筑土,同图像上的人非常相似。
    爰立作相。
    于是王立他为相。
    王置诸其左右。
    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左右。”
      命之曰:“
      王命令他说:“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请早晚进谏,来帮助我修德!
    若金,用汝作砺;
    比如铁器,要用你作磨石;
    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比如渡大河,要用你作船和桨;
    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比如年岁大旱,要用你作霖雨。
    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敞开你的心泉来灌溉我的心吧,药物不猛烈,疾病就无法治好;
    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如果赤脚走路,脚就会很容易受伤。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
    希望你和你的同僚,齐心协力来辅佐你的君王。
    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
    使他依从先王的道路,按照先祖的治国之道治理国家,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呜呼!
    啊!
    钦予时命,其惟有终。”
    重视我的这个命令,要考虑取得成绩!”
      说复于王曰:“
      傅说回答说:“
    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君主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
    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君主能够圣明,臣下不必等待教命就将奉行,谁敢不恭敬顺从我王的英明的命令呢?”

    图片版
    尚书·说命上

    尚书(先秦)

    暂无
    尚书相关作品
    尚书·西伯戡黎-尚书(先秦)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   西伯既戡黎,祖...

    尚书·高宗肜日-尚书(先秦)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 ...

    尚书·说命下-尚书(先秦)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

    尚书·说命中-尚书(先秦)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

    尚书·说命上-尚书(先秦)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   王宅忧,亮阴三...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