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以救过,难得于君矣。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也,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轻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
乐间、乐乘怨不用其计,二人卒留赵,不报。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
燕王喜派栗腹用百金为赵孝成王祝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
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赵国百姓中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成壮年,可以进攻赵国。”
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
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
何如?”
进攻赵国的事怎么样?”
对曰:“
乐间回答说:“
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作战,不可以与赵国开战。”
王曰:“
燕王间:“
吾以倍攻之,可乎?”
我用一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
曰:“
乐间说:“
不可。”
不可以。”
曰:“
燕王间:“
以三,可乎?”
我用三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
曰:“
乐间说:“
不可。”
不可以。”
王大怒。
燕王大怒。
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
左右的大臣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燕国很快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
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
派栗腹用四十万军队攻打部邑,派庆秦用三十万军队攻打代地。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
赵国派廉颇用八万军队在郝邑迎击栗腹,派乐乘用五万军队在代地迎击庆秦。
燕人大败。
燕国人诐打得大败。
乐间入赵。
乐间也投奔了赵国。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
燕王用书信一再向乐闻谢罪,说:“
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
寡人无才,没能顺从您的意愿,所以您弃国而去,寡人不贤明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
请允许我改正原来的那种想法,但您却不肯听从,因此派使者向您陈述一下我的意思,您再做出评价。
语曰:“
常言道:“
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仁义的人不轻易断绝交情,聪明的人不轻易产生怨恨。’
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
您同先壬的关系是世人所明知的。
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寡人希望在我有错误时,您能帮助掩盖,不想让您张扬我灼罪过;
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希望在我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不想让您张扬我的罪过。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
况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天下人没有不听说的,您又暗地里跑出燕国表明您的怨恨,抛弃寡人,寡人有罪过是一定的了。
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厚的本分。
谚曰:“
谚语说:“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忠厚的人不靠损害别人使自己得科好处,仁义的人不靠危害别人求得好名声。’
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
因此掩饰别人邪恶的,是忠厚者的行为;
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
挽救别人过失的,是仁者的本分。
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
世人有掩饰寡人的邪恶、挽救寡人的过失的,难道不是您内心所希望的吗?
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以救过,难得于君矣。
您受到先王的看重得到官位,已经成就高贵的声名,却轻视寡人以求心头之快,那么掩饰邪恶、挽救过失的愿望,在您这里恐怕难以满足了。
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
再说世上有人待我不好,我反而多向他施恩,别人行为有了过失,我反而给以恩惠,加以任用。
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
观在寡人承担不贤的罪名,而您也有失忠厚的牵累,因此寡人认为您选择的做法,没有可取之处;
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
国家有疆界,就如同家庭有院墙一样,是为了聚拢好事掩饰丑事。
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
家里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诉邻居,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
寡人的怨恨、憎恶还没有表现出来,您就公开弃国而去,不能算尽了忠厚者的本分。
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
“寡人虽然无才,但还不像殷纣王那样昏愤;
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
您虽然很不得意,也没有像商容、箕子那样的忧患。
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
然而您竟不在国内掩饰寡人的过失,却跑到围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样做足以有损予您的高尚,别人会瞧不起您的行为,不是这样吗?
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
假如可以表明您的仁义,成就您高尚的品符,寡人即使承担恶名,也不难接受。
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
本来想表明寡人不忠厚,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
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
本来想张扬寡人的耻辱,而您也得不到荣耀。
此一举而两失也。
这样做一举两失。
义者不亏人以自益也,况伤人以自损乎!
仁义的人不靠损害别人来满足自己,更何况伤害别人也损害了自己呢!
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
希望您不要因为寡人无才,牵累到往事的美好。
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
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三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
或谓之曰:“
有人对他说:“
可以去。
您可以离开鲁国。’
柳下惠曰:“’
柳下惠说:“
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
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
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留在故国。’
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
柳下惠不把三次被罢黜当作牵累,所以以前的成就没有被忘记;
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
不把离开国家作为信念,所以远近的人们没有非议他的。
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
如今寡人的罪过,国人并不知晓,而议论寡人的人却走遍天下。
语曰:“
常言道:“
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
由衷的话语不加修饰,正当的议论不牵累不相干的事,仁义的人不轻易断绝交情,聪明的人不随便抛弃以前的成就。’
弃大功者,辍也;’
抛弃大的功业的,是因为他停止了努力;
轻绝厚利者,怨也。
轻率地拒绝丰厚好处的,是因为他产生了怨恨。
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
停止努力抛弃功业,心怀怨恨而牵累其它事情,这种事应该发生在被疏远的大臣身上,不希望出现在您的身上。
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
观在在寡人没有罪过的时候,您难道还怨恨我吗?
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希望您捐弃前怨,追念先王,重新来教导寡人。
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
我考虑您的想法,认为我包藏报复的心理,促成你的过失,不顾及先生的恩德,张扬你的丑事,这样就使寡人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是您心里所揣度的。
唯君图之。
希望您再考虑一下!
此寡人之愚意也。
这些是寡人的怨法。
敬以书谒之。”
恭敬地以书信的方式转告给您。”
乐间、乐乘怨不用其计,二人卒留赵,不报。
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用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报燕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
卫嗣君病。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
卫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见。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梧下先生曰:“...
秦攻卫之蒲,胡衍谓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为秦乎?以为魏乎?为魏则善,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