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于鲁,病死。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不肯哭也。相室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必不免为妒妇也。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昔者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释韩、魏而独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启关通敝,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不取于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韩、魏之后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楼缓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得无更割其内而媾。今媾,楼缓又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虽割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五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今楼缓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地尽矣。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强者善攻,而弱者不能自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故曰:此饰说也。王必勿与。”王曰:“诺。”
楼缓闻之,入见于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楼缓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我将因强而乘弱。’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秦赵之敝而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王以此断之,勿复计也。”
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求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也,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是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
秦军在长平进攻赵军,把赵军打得大败,领兵回国。
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
于是秦国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并讲和。
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
赵国的主意还没有拿定,楼缓刚从秦国前来,赵孝成王与楼缓谋划说:“
与秦城何如?
给秦国城邑怎么样?
不与何如?”
不给怎么样?”
楼缓辞让曰:“
楼缓辞谢说:“
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
这不是臣下能够知道的事情。”
王曰:“
赵王说:“
虽然,试言公之私。”
即使这样,请试谈一下您个人的见解。”
楼缓曰:
楼缓说:“”
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
君王听说过公甫文伯母亲的事情吗?
公甫文伯官于鲁,病死。
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
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人。
妇人为他在房中自杀的有十六人。
其母闻之,不肯哭也。
他母亲听说后,不肯哭。
相室曰:“
随嫁的妇女说:“
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
哪里有儿子死了而不哭的人呢?’
其母曰:“’
他的母亲说:“
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孔子是个贤明的人,被鲁国驱逐在外,这个人不去跟随。
今死,而妇人为死者十六人。
如今他死了,然而却有十六个妇人为他而死。
若是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
像这样的人,说明他对长者情薄,而对妇人情厚。’
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
所以从他母亲说的话来看,她是一位贤良的母亲。
从妇言之,必不免为妒妇也。
如果从妇人嘴里说出这话,一定免不了被人称为嫉妒的妇人。
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
因此说出同样的话,由于说话的人不同,那么人们心中的看法就变化了。
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
如今臣下刚从秦国来,如果我说不割城给秦国,那不是好计谋;
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
如果说割城给秦国,那么恐怕大王认为臣下是为秦国说话。
故不敢对。
所以不敢回答。
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
假如让臣下为大王谋划此事,不如绘它。”
王曰:“
赵王说:“
诺。”
好吧。”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
虞卿听到这件事后,入宫拜见赵王,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他。
虞卿曰:“
虞卿说:“
此饰说也。”
这是伪装的游说之辞。”
王曰:“
赵王说:“
何谓也?”
为什么这样说呢?”
虞卿曰:“
虞卿说:“
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
秦国攻打赵国,是他们疲倦退兵的呢?
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
大王还是认为他们还有进攻能力,只是因为爱护大王才不进攻呢?”
王曰:“
赵王说:“
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秦国攻打我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倦了才退兵的。”
虞卿曰:“
虞卿说:“
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
秦国因为用它的力量进攻它所不能夺取的城邑,疲倦之后退兵。
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
大王又把它力量所不能攻占的城邑割让出去资助它,这是帮助秦围攻打自己。
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大王就没有什么办法挽救自己了。”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
赵王又把虞卿的话转告楼缓。
楼缓曰:“
楼缓说:“
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
虞卿能够全部了解秦国军力的最大限度吗?
诚知秦力之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如果的确知道秦国兵力达不到它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弹丸那么大的地方也还是不能给它,假如明年秦国再来攻打赵国,大王恐怕会割让赵国内地的城邑去讲和吧?”
王曰:“
赵王说:“
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
果真听您的话割让了城邑,您一定能够保证明年秦国不再来攻打我吗?”
楼缓对曰:“
楼缓回答说:“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这可不是我敢承担的事情。
昔者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释韩、魏而独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
从前韩、魏、赵三国和泰国结交,互相亲善,如今秦国放下韩、魏偏偏攻打大王,大王用来事奉秦玉的礼仪一定不如韩国、魏国。
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启关通敝,齐交韩、魏。
如今臣下为您解除由于辜负秦国亲善招致的进攻,开放边关,互通使节,赶上韩国、魏国同秦国的交情。
至来年而王独不取于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韩、魏之后也。
假如到了明年大王偏偏不能取得秦王的欢心,那么大王所用来事奉秦国的礼仪,一定是落在了韩国、魏国的后面。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这可不是臣下所敢承担的事情。”
王以楼缓之言告。
赵王把楼缓讲出话告诉虞卿。
虞卿曰:“
虞卿说:“
楼缓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得无更割其内而媾。
楼缓说如果不与秦国讲和,明年泰国又来攻打赵国,恐怕大王会再割让国内的土地去讲和。
今媾,楼缓又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虽割何益?
如果现在讲和,楼缓又不能一定保证秦国不再来进攻赵国,即使割让土地又有什么好处?
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此自尽之术也。
如果明年秦国再来进攻赵国,又割让它力量无法夺取的土地去讲和,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
不如无媾。
不如不讲和。
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
秦国即使善于进攻,也不能夺取六座城邑;
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
赵国即使不善于防守,也不至于丢失六座城邑。
秦倦而归,兵必罢。
秦国由于劳累退兵,秦兵一定疲惫不堪。
我以五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
我们用五座城邑收买天下诸侯而去攻打疲惫的秦国,这样,我们虽然在天下有所失,但却从秦国得到了补偿,我国还是有利的,这与白自地割让土地,自己削弱自己反而使秦国强大比起来,哪个好?
今楼缓曰:“
如今楼缓说:“
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
泰国与韩国、魏国友善而攻打赵国的原因,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国不如韩国、魏国。’
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地尽矣。’
这是让大王每年都用六座城邑去事奉秦国,也就是平白地把国土丢光。
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
明年秦国再要求割让土地,大王准备给它吗?
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秦祸也;
如果不给,那么这是抛弃以前已付出的代价并挑起秦军带来的战祸;
与之,则无地而给之。
如果给它,那么却没有土地供给了。
语曰:“
俗话说:“
强者善攻,而弱者不能自守。
强大的善于进攻,而弱小的不能自卫防守。’
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
如今平白地听从秦国的要求,秦兵不受任何损伤却多占了土地,这是使秦国强大而使赵国衰弱的作法。
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
以此增强越发强大的秦国,宰割越发衰弱的趑国,秦国侵夺赵国的计谋一定不会停止了。
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
再说秦国是猛虎恶狼一样的国家,没有一点礼仪之心。
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它的追求没有止境,可是大王的土地是有送尽的时候。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用有限的土地,供给无止境的贪求,那形势发展的结果必然灭亡赵国了。
故曰:
因此说:
此饰说也。
这是装饰诈伪的游说之辞。
王必勿与。”
大王一定不要割让土地给秦国。”
王曰:“
赵王说:“
诺。”
好吧。”
楼缓闻之,入见于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
楼缓听说后,入宫拜见赵王,赵王又把虞卿讲的话告诉了他。
楼缓曰:“
楼缓说:“
不然。
不是这样。
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
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
如果秦国、赵国结为怨仇造成祸乱,天下诸侯都会高兴,为什么呢?
曰:“
他们说:“
我将因强而乘弱。
我将要依靠强大的秦国而欺凌弱小的赵国。’
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则必尽在于秦矣。’
如今赵兵被秦国所困,天下祝贺战胜的人,必定都在秦国一方了。
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所以大王不如赶快割地求和,以此使天下诸侯心生疑虑,安慰秦王的心。
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秦赵之敝而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
不这样做,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愤怒,趁着赵国的破败而将它瓜分,赵国将要灭亡了,还图谋什么秦国?
王以此断之,勿复计也。”
大王就此作出决断,不要再打其它主意了。”
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
虞卿听到后,又入宫拜见赵王说:“
危矣,楼子之为秦也!
危险了,楼缓是为秦国服务啊!
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求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
赵兵被秦国所困,又去向秦国割地求和,这是越发使天下诸侯对我们产生疑心,又怎么能安慰秦王的心呢?
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
这不也是大肆地向天下诸侯显示了赵国的弱小吗?
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
再说臣下说不给土地,不是一定不拿出土地。
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
秦国向大王索要六座城邑,大王用五座城邑贿赂齐国。
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也,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
齐国、秦国是有深仇大恨的国家,齐国得到大王五座城邑,就会与我们合力向西进攻秦国,齐国听从大王的旨意,用不着等到把话说完。
是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
这就是大王虽在齐国有所失,却在秦国取得了补偿,这一举动可以使我们与韩、魏、齐三国结成亲密友邦,而与秦国交换了处境。”
赵王曰:“
赵王说:“
善!”
好。”
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因此派遣虞卿向东去渴见齐王,与齐王谋划攻打秦国。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
虞卿还没有从齐国回来,秦国的使者已来到赵围讲和了。
楼缓闻之,逃去。
楼缓听说后,就从赵国逃走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
卫嗣君病。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
卫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见。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梧下先生曰:“...
秦攻卫之蒲,胡衍谓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为秦乎?以为魏乎?为魏则善,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