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赵,赵见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
邯郸之战,昭奚恤对楚宣王说:“
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
君王不如不援救赵国,而使魏国的力量增强。
魏强,其割赵必深矣。
魏国的力量强大,恐怕割取赵国的土地一定很多了。
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
赵国不顺从,那么必定坚守,这是使他们两败俱伤的好办法。”
景舍曰:“
景舍说:“
不然。
不是这样。
昭奚恤不知也。
昭奚恤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
魏国攻打赵国,担心楚国从后面进攻它。
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
观在不援救赵国,赵国就有灭亡形迹,而魏国没有楚国攻其后的忧虑。
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
这是楚国、魏国共同攻打赵国,对赵国的危害一定很深重,凭什么说是两败俱伤?
且魏令兵以深割赵,赵见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
况且魏国已经命令士兵割取了赵国很多土地,赵国已经显露出灭亡的征兆,而内心有了楚国不援救自己的想法,必然与魏国联合起来而图谋楚国。
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
所以君王不如少出些军队,作为赵国的援兵。
赵恃楚劲,必与魏战。
赵国依仗楚国的强大有力,必定与魏国死战。
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
魏国被赵国的顽强抵抗精神所激怒,而且看到楚国的援救不值得畏惧,一定不肯放弃灭亡赵国的机会。
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赵国、魏国互相拚得两败俱饬,而齐国、秦国乘楚国援救赵国之机起兵攻打魏国,那么魏国是可以打败的。”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
楚国因此派景舍领兵援救赵国。
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赵国的邯郸被魏国攻占以后,楚国占取了睢水、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
卫嗣君病。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
卫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见。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梧下先生曰:“...
秦攻卫之蒲,胡衍谓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为秦乎?以为魏乎?为魏则善,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