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电脑版
《六微旨大论》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黄帝内经)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纠错评论
文字版
六微旨大论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予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六微旨大论》全文注音拼音版

    对照翻译

      黄帝问曰:
      黄帝问道:
    呜呼远哉,天之道也!
    天的规律非常远大呀!
    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如仰望空中的浮云,又像看望深渊一样,渊虽深还可以被测知,仰望浮云则不知它的终极之处。
    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予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
    先生多次谈到,要小心谨慎地尊奉气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我听到以后,都怀记不下来,但是心理独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
    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请先生热情而详尽地讲讲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地流传下去,久而不致灭绝,你可以把它的规律讲给我听吗?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
      岐伯拜了两拜回答说:
    明乎哉问天之道也!
    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
    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这是由于运气秩序的变更,表现为自然气象盛衰变化的时位。
      帝曰:
      黄帝说:
    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我想听听关于天道六六之节的盛衰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曰:
      岐伯说:
    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六气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
    少阳的右间,是阴明主治。
    阳明之右,太阳治之;
    左右间气,是太阳主治。
    太阳之右,厥阴治之;
    太阳的右间,是厥阴主治。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
    厥阴的右间,是少阴主治。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少阴的右间,是太阴主治。
    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太阴的右间,是少阳主治。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这就是所说的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定的位置。
    故曰:“
    所以说:
    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要根据自然气象变化的顺序和盛衰的时间,即曰影移动的刻度,确定位置,南面正立以进行观察。
    此之谓也。
    这就是这个意思。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少阳司天,火气主治,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厥阴为中见之气。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阳明司天,燥气主治,阳明与太阴相表里。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故太阴为中见之气,太阳司天,寒气主治,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少阴为中见之气。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厥阴司天,风气主治,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少阳为中见之气。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少阴司天,热气主治,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太阳为中见之气。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太阴司天,湿气主治,太阴阳明相表里,故阳明为为中见之气。
    所谓本也。
    这就是所谓本元之气。
    本之下,中之见也。
    本气之下,是中见之气。
    见之下,气之标也。
    中见之下,是气之标。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由于和标不同,应之于脉则有差异,而病形也就不一样。
      帝曰:
      黄帝说:
    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六气有时至而气亦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气至太过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
      岐伯说:
    至而至者,和;
    时至而气亦至的,为和平之年。
    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
    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是应至之气有所不及。
    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时未至而气已至,是应至之气有余。
      帝曰:
      黄帝说:
    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时至而气不至,时未至而气已至的会怎样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时与气相映的是顺,时与气不相应的是逆,逆就要发生反常的变化,反常的变化就是要生病。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请言其应。
    请你再讲讲其相应的情况。
      岐伯曰:
      岐伯说:
    物,生其应也。
    万物对六气的感应,表现其生长的情况。
    气,脉其应也。
    六气对于人体的影响,从脉象上可以反映出来。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我想听你讲讲六气之应于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显明正当春分之时,它的右边,为君火主治之位。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君火的右边,再退行一步,为相火主治之位。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再退行一步,为土气主治之位。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再退行一步,为金气主治之位。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再退行一步,为水气主治之位。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再退行一步,为木气主治之位。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再退行一步,为君火主治之位。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六气各有相克之气,承于其下,以制约之。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
    水气主治之位的下面,土气承而制约它。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
    土气主治之位的下面,风气承而制约它。
    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风气主治之位的下面,金气承而制约它。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金气主治之位下面,火气承而制约它。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君火的下面,阴精承之。
      帝曰:
      黄帝说:
    何也?
    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
    六气亢盛时就要为害,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递相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化。
    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在四时之气中表现为气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为害则生化之机毁败紊乱,必然发生大病。
      帝曰:
      黄帝说:
    盛衰何如?
    气的盛衰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不当其位的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气。
    邪则变甚,正则微。
    邪气则变化很严重,正气则变化很轻微。
      帝曰:
      黄帝说:
    何谓当位?
    怎样叫作恰当其位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
    例如木运遇到卯年,火运遇到午年,土运遇到辰、戌、丑、末年,金运遇到酉年,水运遇到子年,乃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同。
    所谓:“
    所说的:“
    岁会”,气之平也。
    岁会”,为运气和平之年。
      帝曰:
      黄帝说:
    非其位何如?
    不当其位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岁不与会也。
    就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会。
      帝曰:
      黄帝说:
    土运之岁,上见太阴;
    土运之年,遇到太阴司天。
    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
    火运之年,遇到少阳、少阳司天。
    金运之岁,上见阳明;
    金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
    木运之岁,上见厥阴;
    木运之年,遇到厥阴司天。
    水运之岁,上见太阳。
    水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
    奈何?
    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天与之会也。
    这是中运与司天相会。
    故《天元册》曰:“
    所以《天元册》中叫做。
    天符”。
    “天符”。
      帝曰:
      黄帝说:
    天符、岁会何如?
    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太一天符”之会也。
    这叫做“太一天符”。
      帝曰:
      黄帝说:
    其贵贱何如?
    它们有什么贵贱的不同吗?
      岐伯曰:
      岐伯说:
    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天符好比执法,岁会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贵人。
      帝曰:
      黄帝说:
    邪之中也奈何?
    邪气中人发病时,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于执法之邪,发病快速而危重。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于行令之邪,发病缓慢而持久。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中于贵人之邪,发病急剧而多死。
      帝曰:
      黄帝说:
    位之易也何如?
    主气客气位置互易时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君位客气居于臣位主气之上的为顺。
    逆则其病近,其害速;
    臣位客气,居于君位主气之上的为逆。
    顺则其病远,其害微。
    逆者发病快而急,顺者发病慢而轻。
    所谓二火也。
    这里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说的。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愿闻其步何如?
    我想听听关于六部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曰:
      岐伯说:
    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所谓“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时间,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内,积每年刻度的余数共为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帝曰:
      黄帝说:
    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六气应与五行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每一气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终的,一气中又分为初气和中气,由于天气和地气的不同,所以推求起来,也就有了差异。
      帝曰:
      黄帝说:
    求之奈何?
    怎样推求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天气始于天干之甲,地气始于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来,就叫“岁立”,紧密地注意交气的时间,六气变化的情况,就可以推求出来。
      帝曰:
      黄帝说:
    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我想听听关于每年六气的始终早晚是怎样的?
      岐伯曰:
      岐伯说:
    明乎哉问也!
    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很高明的啊!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甲子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漏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五分。
    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二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
    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三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
    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四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
    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五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
    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六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
    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已丑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
    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二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
    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三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
    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四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
    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五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
    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六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
    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这就是所说的第二个六步,天时始终的刻数。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丙寅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
    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二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
    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三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
    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四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
    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五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
    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六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这就是所说的第三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丁卯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
    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二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
    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三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
    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四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
    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五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
    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六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
    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这就是所说的第四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气又开始于一刻,经常如此,没有终时,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
      帝曰:
      黄帝说:
    愿闻其岁候何如?
    我想听听每年的计算方法?
      岐伯曰:
      岐伯说:
    悉乎哉问也!
    你问得很详尽啊!
    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
    太阳运行第一周时,天时开始于一刻。
    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
    太阳运行于第二周时,天时开始于二十六刻。
    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
    太阳运行于第三周时,天时开始于五十一刻。
    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
    太阳运行于第四周时,天时开始于七十六刻。
    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太阳运行于第五周时,天时又开始于一刻,天气四周大循环,就叫做“一纪”。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所以寅、午、戌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卯、未、亥、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辰、申、子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巳、酉、丑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周流不息,终而复始。
      帝曰:
      黄帝说:
    愿闻其用也。
    我想听听六步的运用。
      岐伯曰:
      岐伯说:
    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谈论天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的本元,谈论地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应五行之位,谈论人体的变化,当推求于气交。
      帝曰:
      黄帝说:
    何谓气交?
    什么是气交呢?
      岐伯曰:
      岐伯说: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天气居于上位,地气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于气交之中,为人类所居之处。
    故曰:“
    所以说: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以上,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天枢以下,地气主之。
    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在气交之处,人气顺从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由此而生。
    此之谓也。
    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
      黄帝说:
    何谓初中?
    什么是初气中气呢?
      岐伯曰:
      岐伯说:
    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初气占一气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
      帝曰:
      黄帝说:
    初中何也?
    为什么要分初期和中气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所以分天地也。
    是为了区别天气与地气用事的时间。
      帝曰:
      黄帝说:
    愿卒闻之!
    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曰:
      岐伯说:
    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初气为他气用事,中气为天气用事。
      帝曰:
      黄帝说:
    其升降何如?
    它们的升降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气的升降,是天气和地气互相作用的结果。
      帝曰:
      黄帝说:
    愿闻其用何如?
    我想听听它们的互相作用是怎样的?
      岐伯曰:
      岐伯说: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
    地气可以上升,但升到极点就要下降。
    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而下降乃是天气的作用,天气可以下降,但降到极点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气的作用。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
    天气下降,其气乃流荡于地。
    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地气上升,其气乃蒸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由于天气和地气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为因,天气和地气才能不断地发生变化。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寒气与湿气相遇,燥气与热气相接,风气与火气相逢,会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曰:
      岐伯说: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六气都有太过的胜气和胜极而复的复气,胜气和复气的不断发作,使气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异常的变化,异常变化就要产生邪气。
      帝曰:
      黄帝说:
    何谓邪乎?
    什么是邪气?
      岐伯曰:
      岐伯说:
    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化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的根本原因。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并发生了六气的变化。
      帝曰:
      黄帝说:
    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
    气有迟速进退,所以发生六气变化,有化有变,是由于气的盛衰变化所致。
    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成和败相互为因,潜处于事物之中,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成败互因的关键在于运动,不断的运动,就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帝曰:
      黄帝说:
    有期乎?
    运动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曰:
      岐伯说:
    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不生不化,乃是相对稳定的时期。
      帝曰:
      黄帝说:
    不生化乎?
    物有不生不化吗?
      岐伯曰:
      岐伯说: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
    故曰:“
    所以说:
    无形无患。”
    离开了物体的形态,也就无所谓灾害。
    此之谓也。
    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有不生不化乎?
    有没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曰:
      岐伯说:
    悉乎哉问也!
    你问得很详尽啊!
    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能够结合自然规律而适应其变化的,只有“真人”。
      帝曰:
      黄帝说:
    善。
    好。

    图片版
    六微旨大论

    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

    黄帝内经相关作品
    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

    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先秦至西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

    电脑版
    古文之家 渝ICP备08100657号-6 免责声明